谷雨過,春耕忙,在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57歲的李老漢一邊犁地,一邊謀劃著今年的“產業路”——
4.7畝田地全部耕種出來,能收近8000斤糧食;釀酒需要的糧食還缺一些,得跟村里人買點,不能影響產量;茶葉前幾天剛采摘,過段時間再去看看;有人對釀酒有興趣,空了再跟他談談……
【資料圖】
李老漢名叫李世賢,近年來,在鎮里、村里的幫助帶動下,他逐漸走上了一條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產業的道路。“我會釀酒,政府就給我提供釀酒的設備,還把我釀造的酒全部收購,通過縣里的平臺公司進行統一銷售。”李世賢告訴記者,不管是釀酒還是采茶,都不用愁銷路,一年下來,能夠攢兩三萬塊錢,比以前做農活好多了。
在南猛村,像李世賢這樣發展產業的村民不在少數。
近年來,雷山縣郎德鎮以黨建為引領,引導轄區群眾整合房前屋后、村寨周邊的空余土地、閑置房間等資源,發展鄉村民宿、民族工藝品特色手工制作、食用菌種植等,把農家庭院方寸地建設成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我們采取多元化發展路徑,因戶施策,助推庭院經濟多樣化。”南猛村黨支部書記余洪先告訴記者,鎮、村兩級深入農戶家中做思想工作,通過夜話凳、談心凳、敲門行動等多種走訪形式,調動村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同時,依據不同農戶不同需求和家庭人力、空地類型不同等實際情況,制定“一戶一策”和“一戶多策”,有針對性指導農戶種植茶葉、茶+稻魚、茶+釀酒、蠟染+蘆笙制作/蘆笙表演、養豬+香菇種植等,充分提高庭院空地使用率和增加種養殖多樣性。同時,根據農戶實際情況分批次、定內容邀請專家進行培訓,以“面對面”“點對點”現場教學、巡回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養殖、蘆笙制作、民宿設計等專業性問題,精準助力村民增收。
“我們還采用‘企業+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推行訂單農業,創新開展了我在南猛有一畝茶園、我在南猛養一頭黑毛豬、我在南猛養稻花魚等項目活動,推動城鄉經濟融合發展。”郎德鎮黨委書記唐正達說,客戶在線上下單預購,村里則通過實時傳送影像數據到“地球村”,客戶實時監控自己預購的茶葉、黑毛豬、稻花魚等種植養殖整個過程情況,還可以隨時到村里親自體驗種植養殖過程,增強“參與”“期盼”的樂趣。
唐正達表示,鎮里通過用現代科技手段,以訂單農業強力推動庭院經濟發展,拓寬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途徑。目前,已在南猛村形成“山頂茶園、山腰稻魚、山腳菇麻”的產業格局。
截至目前,郎德鎮南猛村種植白茶1000余畝,可采摘面積500畝,群眾在采茶季可實現每日務工增收近400元。此外,還有蠟染、刺繡制作,釀酒,種植天麻香菇等特色產業,讓南猛村的方寸地實實在在地成了村民口中的“聚寶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宇峰
編輯 楊鏡民
二審 劉躍
三審 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