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開始初期,我們一天24小時每隔兩個小時就要人工取水檢驗一次,為此,我們在泉點附近的荒地上搭起塑料棚就地居住了下來,確保及時準確監測水體質量情況。”日前,在銅仁松桃電解錳產業區監測泉點,貴州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工程中心副主任王鵬說。
王鵬查看水體監測數據
去年10月底,為預防該電解錳產業區周邊地下水環境受到破壞,貴州省地礦局111地質隊下屬企業貴州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正式啟動該產業區周邊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項目,經過半年緊張有序的組織實施,目前該項目順利完成了水文地質調查、監測井施工、野外試驗、水樣采集測試等全部外業工作,并詳細了解了調查區域內水文地質情況。
“該項目主要為設計、施工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撐,為防治工程有的放矢提供重要指導。”王鵬告訴記者,采集大量數據并加以分析在地下水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項目位于三省交界處,工作人員每天穿梭于貴州、湖南、重慶三個省份對地下水進行監測;此外,為保證數據精準,該隊還特別引進國外先進儀器設備,安裝自動化熒光示蹤儀進行示蹤劑定量投放和回收試驗,應用手持高精度熒光檢測儀對周邊地下水體巡查,準確預測企業場地內出現問題后會對下游地下水體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并對上游場地內不同位置的風險大小做出了定量判斷,以指導企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
王鵬和隊員在鉆孔100米深的監測點取水檢測
“‘上天容易入地難’。地下水的預防、治理、保護在生態環境工作中來說不可小覷。”王鵬說,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包括大氣、噪聲、地表水、土壤、地下水、輻射污染等等,涉及地面以上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起來較為容易,涉及地面以下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起來就較為困難,例如地下水的污染以及進而引起的土壤污染問題,即使切斷了污染源也需要上百年時間恢復,甚至是采取工程措施原位治理也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恢復,所以地下水保護至關重要。
為此,王鵬建議,企業應該更加關心項目的選址和可行性論證,尤其是工業項目的選址。一個好的選址能夠避免后期重大的環境風險,推動實現企業發展與生態環保共贏。
工作人員在泉點處采樣檢測
據介紹,在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貴州地礦111隊可在項目立項選址和可行性論證階段,幫助企業和政府在這個階段選取最優的場地;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階段,可在確定項目廠址選擇后根據相關法規和規范進行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定量預測項目對周邊地下水環境的影響。111隊具備目前最為先進的地下水流動和溶質運移定量評價方法-地下水數值模擬的運行能力和地下水人才的儲備,也為省內諸多大型生產和公益項目進行了相關服務,該項服務能夠在第二階段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較為精確地評價,為項目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此外,在項目運行階段或終止后的一定時期,對已經發生環境污染問題,或者需要進行治理的地下水污染問題,可查明問題制定方案;在閉坑礦山和典型流域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面,貴州地礦111隊近年來積攢了大量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例如松桃錳渣堆放場地的地下水環境治理、凱里地區某危廢填埋場地地下水治理、三岔河流域治理、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等。
在王鵬看來,貴州作為大面積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省份,地下水環境復雜又有其獨特優勢,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十分重要。作為專業從事地下水相關研究和服務的地質隊,貴州地礦111隊建隊60余年來,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農業生態地質、旅游地質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評價,承擔1000余家大中型廠礦企業的選址及大型水源地調查評估,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下一步,該隊將繼續發揮專業和人才優勢,扎實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實施方案、調查評估報告等編寫工作,持續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交流協作,提升管理水平,推動技術創新,積極推進區域地下水保護體系建設,為地方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倩 張秀云
編輯 王法
編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