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木子)“世界上共有5.5億支槍,每12個人有一支槍,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讓其他11個人也有槍。”落滿黃銅彈殼的戰地廢墟前,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軍火販子尤里說著自白——美劇《戰爭之王》的這一幕稱得上是勾勒西方軍火販嘴臉的“名場面”。
在劇中,尤里是移民美國的烏克蘭后裔,他那些“AK論斤賣,坦克六送一”的跨國軍火交易在現實中存在原型。不過,政治現實永遠比影視作品更荒誕:蘇東解體后的烏克蘭武器庫一度被軍火商們瘋狂對外倒賣。而如今,“標槍”“毒刺”“海馬斯”正不斷涌進基輔,加劇戰火延燒……
俄烏沖突一年來,從俄羅斯到美國、從伊朗到澳大利亞、從歐洲到拉美,許多意識形態上相去甚遠的眾多媒體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大發橫財的美國軍工復合體無疑是這場血腥沖突的贏家。
眼下,拜登政府正鼓動烏克蘭展開“春季大反攻”。2月14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北約國防部長會上表示要“幫助烏克蘭在春季反攻中不后退并繼續推進”。北約防長們還專門討論了動員西方軍工復合體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