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01
歐美車主的“大禮包”
【資料圖】
2020年,當新冠疫情席卷歐美的時候,歐美的有車一族,除了享有“疫情補貼”這一普遍國民待遇之外,還吃了一波“車險保費退還”的福利。
面對疫情,美國幾大財產險公司紛紛推出包括車險退費等一系列車險優惠政策和讓利計劃,保障車主的權益。以好事達為代表的美國多家保險公司相繼宣布,針對疫情期間出行減少,行駛里程下降等情況,為客戶返還當年4月和5月保費的15%-25%,據統計,涉及的金額超過70億美元。
來源:路透社
加拿大保險局提出,為車主提供 “救濟措施”, 旗下保險公司支付給客戶的退款和折扣總計達 6 億加元。
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德國安聯集團實施保險返還計劃,超過6萬名客戶因為當年開車次數少于預期而獲得退款。
雖然歐美放開疫情管控后,人們的用車方式和保險保障已回歸正常,但分析歐美保險公司“退還保費”背后的決策緣由和邏輯,對于促進國內車險市場的成熟發展依然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02
“主動退還保費”的覺悟來自哪里?
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私人保險公司,收取的車險保費合法合規,僅僅因為不可抗力的疫情,就主動把已經吃到嘴里的肉吐了出來,這思想覺悟讓國內的投保人看得又是驚訝,又是羨慕。這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基于商業規則
歐美車險市場上主要提供的是UBI車險,即基于駕駛行為好壞或者行駛里程長短為定價依據的汽車保險。這個險種是在傳統靜態風險因子的基礎上引入用戶駕駛行為數據,使得保費定價相對合理,可有效降低理賠風險。美國道路基礎設施完善,汽車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的供應鏈完整,汽車保險的風險依據,大部分取決于汽車行駛的時間或者距離。因此,疫情期間,投保人因為減少出行用車導致的風險降低給予保險合同條款中的退款或補償,這是商業規則的公平體現。
來源:路透社
據此,德國安聯保險表示:每年保險公司都會聯系客戶與之核對里程數,這樣可以追溯性地增加或減少保險費用。在安聯,客戶只需按實際行駛的公里數付費,如果客戶在疫情下的駕駛次數比保險年度開始時表明的次數少,將退還多余的保費。
另一家德國保險公司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駕駛時間縮短,也減少了出事故的機會,事故索賠情況處于下降的狀態,那么公司應當讓客戶得到部分保險金額的返還。這對公司是意義重大的處理方式,對客戶來說也比較公平。
美國好事達保險集團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也表示:“面對這場空前絕后的危機,鑒于目前駕駛數量的降低,公司將在兩個月內為客戶提供超過6億美元的保費返還。”
的確:行駛里程作為一個重要的風險要素,是定價的重要基礎。如果疫情期間不退費,導致賠付率過低,那么,定價的合理性將遭到質疑。
監管的壓力
并非每一家歐美保險公司都有將未來因子納入統計的計算能力,退還保費的動力,主要還是來源于政府以及監管的壓力。比如在加拿大,最大的財險公司intact受到了政府的壓力之后,率先退還保費,其他公司便不得不跟進。
在美國,跨州的商業活動一般由聯邦政府管理,但保險業卻一直由各州自行管理,保險公司的經營許可證也由州政府頒發。美國各州對其州內保險業的監督管理一般是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方監管模式,其中州保險的行政最高監督權由州保險監督官執行,權力主要集中在核發保險公司的營業執照,監督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資金運用狀況,管制保險險種的費率,給予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人警告、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方面。
當感覺到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對于退還保費一事不夠積極,美國加州保險監督官干脆頒布強制性命令:在加州營業的保險公司必須退回部分車輛保費給車主。命令一下達,退還保費的保險公司,從原來自覺自愿的13家,迅速升至幾十家。
社會輿論壓力
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國。法國消費者聯合會援引相關數據,自法國執行禁足令以來,該國公路交通事故數量同比驟降九成,這直接讓保險公司省下14億到23億歐元。因此,法國消費者聯合會要求保險公司償還車主22億歐元“外財”。該機構建議,每輛私家車和摩托車平均應分別獲得50歐元和29歐元的退費。巴黎、里昂等歐洲城市還有部分車主走上街頭,通過游行示威討要車險保費。
同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費加羅報》、法新社等歐美多家媒體也推波助瀾,主張保險公司疫情期間退還給車主部分車險保費。
歐美保險公司的經營理念
筆者曾看過歐洲一家百年保險巨頭的宣傳片,全片沒有煽情,沒有嘩眾取寵,傳遞出的是對于保險行業和商業文明的深度理解:一家成熟保險企業的使命,不應該簡單地追逐營收、利潤,而應參與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企業與客戶的關系應該進化為相濡以沫、相伴前行,并以這種溫暖的力量推動行業與社會的進步。秉持這樣的經營理念、一路前行的企業,做出舍利取義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成立于1931年的美國好事達保險公司,是美國第二大從事個人險種業務的財險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疫情期間,好事達不僅給投保客戶返還一定的保費,還為每個使用個人交通工具運輸糧食、藥品的客戶擴大了保險范圍,這些做法大大緩解了失業人群的經濟問題和道路限制問題。這些看似標新立異的舉措,展示了好事達對消費者的關愛之情,為它贏得了消費者極大的關注度和忠誠度。國內車險企業恐怕很難想象,州立農業保險集團、好事達保險集團、美國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和Progressive,這四家美國最大的汽車保險公司,它們的客戶續保率都超過了90%。
客戶忠誠度的培養,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當企業的短期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一次次地將消費者的感受放在首位。而要做到這一點,勢必要在服務質量及服務特色上不斷創新,進而推動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當這些經驗以幾十甚至上百年為尺度,逐漸積淀,內化成企業的自覺,其孕育出來的企業文化、企業經營理念就成為了企業生命力的持久支撐,并推動企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及體驗。
03
退還車險保費,國內保險公司有沒有跟?
為應對新冠疫情,除了退還部分保費,歐美多家大型財產險公司紛紛推出車險優惠政策和讓利計劃。其中,好事達推出“特別付款計劃”,讓車險和家財險客戶可以連續申請兩次保費延期支付。此外,針對美國國內所有居民,好事達還將免費提供“身份保護”產品,幫助其在身份盜用、金融欺詐和數字化信息共享方面獲得更多保護。
特殊時期,讓利于民,是保險行業保障價值的延伸。疫情發生后,我國的湖北省車主也享受到了交強險和商業車險保單保障期限延長的政策。不過,盡管同期全國私家車出行熱度只有往年的五到七成,盡管疫情期間,全國范圍的車險賠付大幅減少,國內其他省份的車主并沒有得到相關返利,國內各大保險公司也都沒有出臺針對性的舉措。
寫在最后:
疫情發生后,由于車險賠付減少,保費定價基礎發生了改變,保險公司不將意外的盈余返還給投保人是有失公平的。歐美保險公司返還保費這個優惠政策是合理、恰當的舉動。
對于國內保險公司在退保一事上的“淡定”,一位國內保險公司高層這樣辯解:在中國車險這個價格和服務并未實現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由于監管沒有出臺返還保費的相關政策,險企即使有通過讓利拉升口碑的動機,也不敢輕舉妄動。
另一位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的人士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這些不能成為國內保險公司“不退費”的理由,退費從操作層面上并不難,主要還是看保險公司的決心和眼界。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引領消費變革,全球保險業都在重構增長邏輯、重塑商業文明、重建生長生態,都要回到“客戶至上”這個市場的起點。相信,隨著我國車險改革逐步涉入深水區,一個對車主更公平更友好的未來是可期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