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統計局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021年底為20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而2020為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中國開始步入到老齡化社會新階段。
與之對應的是,2021年中國的出生人口只有1062萬,創下1949年以來新低。一面是老齡群體越來越多,一面卻是新生人口不斷創新低,“兩端擠壓”下,人們的養老觀念正在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把太多的養老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人們覺得子女本身的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不想再給子女帶去更多的養老壓力,他們已經逐漸樹立起了一種不依靠子女后代養老的獨立觀念。
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大家保險集團聯合撰寫并發布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表明,老年人普遍認可養老要依靠自己,實現終身自立。在調研中,城市居民高度認可“年輕的時候就應該進行養老財富規劃”的理念。傳統意義上的養老財富觀念“養老支出靠子女”的比例只占到了18.8%,而依靠自身積累的工資(存款)、社保養老金、企業退休金則成為養老財富的主要選擇方式,占比分別為56.7%、55.6%、50.2%。
值得一說的是,不同年齡段對“養老支出靠子女供養”的看法大相徑庭。50-59歲年齡段和30-39歲年齡段的人最不看重,占比分別為14.5%和18.7%,而60歲及以上的人還需要子女的部分支持,占比為22.3%,這說明年齡越輕,對子女養老的重視程度也越低,更加傾向于依靠自身。
不過我們也看到,從費用來源看,城市居民的養老費用設計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存款無法抵御通貨膨脹的風險,而社保養老金與企業退休金又面臨增長率逐年降低的情況,可以使用能夠抵御長壽風險的商業養老險的居民仍有待提高。目前,城市居民支付自己養老費用的來源主要以社保養老金和企業退休金為主。其中選擇社保養老金的居民占比51.3%,選擇企業退休金的占49.8%,這實際上都是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對于第二支柱養老金,僅有28.6%的居民選擇了企業年金,說明大部分城市居民均沒有企業年金,同時,受訪居民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儲備也較少。
很顯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養老體系嚴重依賴公共養老金,第二與第三支柱的規模嚴重偏小,發揮作用十分有限,中國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發展失衡。作為公共養老金的補充,被人們稱為“讓年輕時的你去養老年的你”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的特點是個人自愿公平參加,而且參與方式靈活,其弱勢與剛剛起步有關。
面對深度老齡化帶來的沖擊,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圍繞社會適老化發展及養老服務的政策。在國家養老制度也會更加完善的同時,我們個人也要盡可能提前規劃自主的養老產品,選擇合適的養老機構,從而有備而老。
對保險機構而言,不僅能在保險產品中提供附加的健康管理,保險資金投資建設或收購的養老實體服務,也能一站式覆蓋旅居、居家和機構養老等不同階段的養老選擇。以大家保險集團為例,其按照三階段漸進式養老國情,在全國布局了城心醫養、旅居療養、居家安養三條產品線。其開發的“保險+養老服務”矩陣養老模式,將成為你未來養老的理想選擇,從容度過品質有保障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