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9日電 近年來,惠民保產品在國內百余個城市掀起熱潮。用戶對惠民保的了解程度如何?對惠民保理賠的滿意度如何?惠民保的崛起,是否會對原有的商業健康險市場格局產生影響?近日,水滴用戶研究中心、水滴保險研究院共同發布《惠民保用戶洞察報告》,《報告》通過用戶訪談、調研問卷等形式,并結合外部調研結果,力圖從多用戶視角呈現對惠民保產品的接受度和滿意度。
54.4%惠民保投保用戶是首次購買商業保險
《報告》顯示,在現有惠民保用戶中,有54.4%的用戶購買的第一份商業保險就是惠民保,這表明,惠民保對保險市場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這個趨勢尤其在下沉市場中更為明顯,在五線及以下城市的惠民保用戶中,有64.8%的用戶是首次購買商業保險。
【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年來惠民保發展迅速,但用戶對產品認知仍存在不足。《報告》顯示,從產品理解程度來看,用戶對免賠額、等待期、無法保證續保的認知程度較低,只有11%的用戶了解惠民保無法保證續保,僅25%和34%的用戶了解產品是否有等待期及免賠額。
在未購買惠民保的用戶中,近一半用戶是因為已經購買了百萬醫療、重疾險等其他保險,還有近四成用戶認為“有社保就夠了”,20%的用戶因為理賠門檻較高。此外,數據顯示,有19%的用戶不知道在哪里購買惠民保產品,以及有10%的用戶所在地沒有相應的惠民保產品。
用戶對惠民保的關注認知受到年齡和地域的影響,年齡在50歲以上、一線、二線城市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更清晰;30歲以下、五線及以下用戶對產品的認知相對較少。
互聯網是用戶了解惠民保的主要渠道
大多數城市的惠民保項目都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參與,互聯網平臺傳播快、覆蓋廣,成為惠民保項目的主要宣傳渠道。微信公眾號、保險APP、資訊平臺也成為了用戶了解惠民保的主要途徑之一。
《報告》顯示,惠民保的認知渠道TOP 5為:周邊親友/同事、微信公眾號、保險APP、保險業務員和頭條等資訊平臺。
隨著線上購險方式的普及,大多數城市的惠民保項目都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參與,互聯網平臺搭建的線上投保入口也成為用戶購險的主要渠道。惠民保承保保險公司微信公眾賬號、當地醫療保障局微信公眾賬號、當地主要媒體微信公眾賬號等,也幾乎都開設了惠民保產品的投保入口。
水滴調研數據顯示,有48%的用戶通過惠民保專屬公眾賬號購買,四線及以下城市用戶通過此渠道購買的比例更高,約為51%;另有46.2%用戶通過螞蟻保險、微保、水滴保等互聯網保險平臺進行購買。
各城市續保意愿有升有降,已獲賠用戶理賠滿意度達90%
目前,多城市惠民保項目已經歷一個或者多個投保周期,惠民保在實際運行當中面臨的最大的潛在風險就是“死亡螺旋”問題。破解“死亡螺旋”的關鍵在于參保率和續保率的持續滿足。
據公開數據顯示,“惠民保”參保率持續提升,2021年上市的項目參保率為9.1%,較2020年整體4.2%的參保率提高4.9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16.67%。具體來看,各地續保情況有升有降,存在較顯著差異,有部分產品因保障條款設置創新力不足、宣傳力度不足等因素,續保率存在下降現象。也有部分城市通過不斷調整產品保障力度,提升續保率。
產品理賠方面,不同產品賠付受當地基本醫保保障水平、保險責任設置、保單經營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整體來看,惠民保產品在分攤用戶醫療支出壓力方面能夠產生積極影響,提高用戶保險保障的獲得感。
今年,很多地方醫保部門定制惠民保都對賠付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80%、85%、90%,乃至95%以上。比如浙江、山東等省明確發文要求,惠民保的賠付率要達到85%-95%的水平。
數據顯示,在水滴調研用戶中,理賠滿意度達90%,48%的用戶對理賠非常滿意,42%的用戶比較滿意,10%的用戶理賠滿意度較低,主要因為理賠門檻高,有些病種不能報銷,占比分別為50%和33%。(中新經緯APP)
編輯:王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