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寶,一名致力于保護韭菜的保險博主
最近有位讀者遇上了糟心事,表示踩到好醫保的“坑”了…
注意,我這里打了個雙引號,作為旁觀者來看雙方都有一點責任。
(相關資料圖)
情況有點小復雜,也很有代表性,分享出來警示一下大家。
案子是這樣,劉小姐的一個親人在2018年買了支付寶的好醫保。
前些年不幸確診得了癌癥,具體什么部位的沒細說,做了一個階段的化療,好醫保也順利理賠了。
可僅僅隔了一年左右,做了第二次化療,結果好醫保卻說不能報銷。
劉小姐就納悶了,明明是同一個疾病,怎么前面賠了后面就不賠了?
難道…保險公司嫌報銷的數額比較大,玩賴?
一般保險公司拒賠都會告知明確的理由,問了下原因,尷尬了——
原來沒有續保。
好醫保是1年期產品,沒續保,不在保障期內發生的事故,自然也就拒賠了
為啥不續保呢?
因為劉小姐的家人對上面那個「重大疾病可報銷400萬花費」的保障有誤解,誤以為得了病之后只要花費在400萬以內就能報銷。
沒想到還有保障期限的問題
正確的理解是,好醫保是交1年保1年,期間如果不幸患病,普通疾病每年的住院報銷上限是200萬,重疾每年的上限是400萬。
即便保險公司能賠很多錢,但每年那幾百塊的保費還得正常繳納。
而好醫保的理賠人員也沒就此事做個提醒,導致了如今這個局面。
注意了,絕大多數的百萬醫療險,好醫保也好,醫享無憂也好,還是平安e生保,都沒有豁免功能。
一般只有重疾險,理賠了輕癥、中癥、重疾,才會有保費豁免。
比如繳費期為30年的重疾,剛交2年就不幸理賠了輕癥,可以免交后面28年的保費,保障依舊有效。
這點重疾險和醫療險還是有區別的,建議買了醫療險的,如果有自動續費功能,都開啟一下,以防萬一。
另外,補充一個小知識,好醫保、醫享無憂這類產品到期后,如果忘了續費,能補交保費嗎?
答案是,可以的。
保險公司一般會提供一個寬限期,到期后只要在寬限期內繳費續保即可。
寬限期內如果發生理賠問題,保險公司也正常賠錢,但該交的保費還是要正常交。
不過不同的產品寬限期不一樣,有長有短——
有的兄弟表示想利用寬限期薅羊毛,我覺得這就沒必要了,當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
話說,最近有家保險公司被官宣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了,還是前些年小有名氣的易安財險。
想當年他家有個意外險挺不錯的,198塊保50萬,是當時難得的帶猝死保障的產品。
誰知道才幾年過去,竟淪落至此
講真,作為一個保險博主每當看到有保險公司混成這樣要倒閉的時候,心情都很復雜。
一方面替這個公司感到可惜,端著金字招牌卻混成這樣,實在不應該。(保險牌照很難拿)
另一方面又有點期待,因為難得有家公司要破產,正好能作為現實案例給大家吃個定心丸。
用它現身說法,就算公司出問題了,也不影響我們手上的保單。
(貌似有點不仁義
)
看看易安財險的公告就知道——
明說了,針對 “仍在保障期內的保單”,保險公司會繼續履行保障責任,不受破產重整影響。
針對 “保單已到期未賠付、保單未到期但已出險、申請了退保但還未退現價”的三類情況,會由保險保障基金會代為申報債權,之后正常賠付。
說白了就是拿保險公司的資產來抵債賠付。
可要是資不抵債呢?
放心,還有保險保障基金這個大哥在后面托著。
由于易安是財險公司,所以賣的主要是一年期的短險,比如車險、意外險、醫療險之類的。
所以按照《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5萬以內的全額賠,5萬以上的,保險保障基金承擔90%賠付。
再把這塊算上,只要保險公司沒把資產霍霍光了,投被保人都不會有啥損失。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是針對財險和短期險的保障,如果是對我們影響更大的長期險,如重疾險、長期醫療險、定期壽險、增額終身壽或年金險之類的,就更不用擔心了。
這些保單會被轉讓給其他保險公司繼續承保,我們的權益不受一絲一毫影響
所以我一直強調,什么品牌不品牌的,沒必要啊。
若干年后大公司可能會落寞(如安邦變大家),
小公司可能會崛起(如平安,早年要拿著營業執照復印件展業),
沒必要為了它眼下的品牌知名度去支付高昂的品牌溢價。
反正保單都一樣受保障、有兜底,買健康險就選價格低保障好的,買理財險就選收益高的,妥妥的
嗐,多事之秋咱都茍一點吧,尤其是大額的資產配置千萬別冒險。
還是那句話,可以接受6年及以上持有期的話,頤悅無憂和金滿意足是目前最好的兩個選擇。
ps.新冠肆虐好幾年,現在病毒傳播能力又進化了,提醒大家一件事,陽過基本就跟保險無緣了。
雖說目前大多數人痊愈后都沒啥問題,但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還有潛在的未知風險。
畢竟這病毒太新,誰都不知道后面會有啥后遺癥。
保險起見,幾乎所有的保司都拒絕承保陽過的人。
以后核保會不會放松不好說,所以咱還是先下手為強吧…
本文版權屬于《荔枝?!肺⑿殴娞枺╨gbaoxia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及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系dukept@126.com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小寶精選劃算保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荔枝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