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劉敬元
“我們公司本身沒太大問題,之前有意我們公司股權的買家也不少,而且股東想出讓的還是比例比較高的股權。但是,現在想買又能符合監管要求的買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地處南部區域的某中小保險公司中高層人士林業(化名)說。
過去的兩三年,這家保險公司的高管層都很忙碌,除了承擔業務轉型帶來的經營壓力,他們還一直在關注市場上對保險股權有意愿的投資方,希望能夠推動戰略投資者的引進。
這幾年,像林業和他所在公司的這種情況,在保險業并不鮮見。不少保險機構都在“引戰”,但能成功引入戰投者寥寥,只有少數公司能順利找到新的股東并獲得監管批準。同時,還有一些保險公司的股權陷入了被拍賣的境地,遭遇股價打折、流拍者不少。回望2016年資本對保險股權趨勢若騖的盛景,保險股權的熱度早已不再。
密集引戰:
或公開或秘而不宣
近年來,保險機構開始流行通過股權交易所等平臺,向市場公開找尋戰略投資者,且“引戰”動作呈現越來越密集的趨勢。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發現,僅2021年來,就先后有中韓人壽、長城人壽發布了公開引戰增資計劃,擬引戰增資額度分別為18.18億元、10億~50億元。此外,中路保險還發布了15億元的公開引戰募資計劃,而長生人壽、永誠財險、大家保險集團等險企也都披露過股權掛牌轉讓的信息。
除了上述足夠引發業界關注的“引戰”案例,還有一些險企的“引戰”是秘而不宣的,上述南部某中小險企即為其中的一個代表。
這家南部中小險企的“引戰”有多重考慮,在現階段的險企“引戰”中也有一定典型性:一是隨著公司發展,資本金需求增加;二是公司股東中有的比較“敏感”,想要退出;此外,公司股東以民營企業為主,“引戰”時優先尋找國資企業。
作為早就加入該公司的一員,林業過去不斷地與一些潛在的股東企業接觸,同時也很關注保險同業的“引戰”消息,因此對自家公司的“引戰”布局有著較為清晰的認知。
“我們想退出的股東,所持股權可以施加重大影響,有一定吸引力,但畢竟不如控制權,所以推進會比較慢,價格上也不免打個折。”林業說。
今年年初,林業注意到有同業保險公司的增資獲批了,他認為這些增資的案例值得好好研究總結。這些獲批機構有什么特點?業務怎么樣?哪些入股方通過了監管審批?哪些投資方還對保險業看好?……這些分析思路也讓他對所在公司尋找新股東一事增添了信心。
遭遇“引戰”難題的不止林業。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某財險公司近幾年來也一直有意引進戰略投資者,甚至經營權都可以談,只是“引戰”一直未能如愿,有時候是價格談不攏,有時候是對方只想要壽險。
“和多年前保險牌照一牌難求的狀況完全不一樣了。”一位業內人士稱。
漸次退出:
股權拍賣少人問津
對保險公司來說,“引戰”難,股權拍賣更是難上加難。
近日,京東拍賣信息顯示,騰邦國際(300178)持有的前海再保險10%股權將于4月6日被二次拍賣,起拍價為2.65億元。這部分股權在3月5日的首次拍賣中,按照評估價3.3億元起拍,結果只有一人報名且最終流拍。對比3.3億元的首次起拍價,第二次起拍價直接打了八折。
實際上,成立于2016年底的前海再保險業務發展良好,公司注冊資本金30億元。除了開業前兩年虧損,2019年即開始盈利,2020年、2021年凈利潤均超2億元。
這并不是孤例。前不久,廣東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的復星聯合健康保險19.5%股權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拍賣,最終被北京和平聯合科技公司以1.12億元的價格拍下,為評估價2.01億元的五點六折,意味著公司估值僅為5.74億元。
上述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的19.5%股權并非第一次被拍賣,在今年1月的首次拍賣中,起拍價為1.41億元,但因無人競拍而流拍收場。雖然第二次拍賣成功,但較其實際價值已折扣不小。
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成立五年來保費增長穩健。2021年公司保費收入37億元,實現0.33億元盈利。截至2021年9月末,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總資產為49.61億元,凈資產為9.87億元。
上述情況算稍微好的,有些被強制拍賣的保險公司股權甚至無人問津。今年2月,福州天策所持的君康人壽3.2%股權由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第一次公開拍賣,起拍價1.64億元,較評估價2.34億元縮水達30%,但這次拍賣最后因無人出價而流拍。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約有10例保險公司股權被強制進行司法拍賣,拍賣標的主要為中小型保險公司股權,相關股權因流拍而被再次拍賣的情形并不罕見,不少股權都遭到了降價拍賣。
“有些股權急著賣出,但投資人擔心有問題不敢接手,這種情況在股權拍賣中非常常見。”一位保險中介公司負責人分析。
對比投資者之前“趨之若鶩”要進入保險業的景象,近年投資者宣告退出的頻率在增加。近日,有兩家上市公司發出公告,終止籌備花城人壽。理由是,經花城人壽籌備組及各發起人協商,綜合考慮近年宏觀經濟環境及金融政策變化,一致決定終止籌備花城人壽。此次發出的終止設立公告,距其首次公告發起設立花城人壽已經過去近五年半。
這還不是首個終止設立險企的例子。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宣布終止或退出參股設立險企。
“現在看到的更多是出讓股權的信息,有出售保險股權意愿的公司不少,但有購買意愿者不多,或者有公司有意愿買股權,但相關方就估值達不成一致。”一位保險業人士說。
回歸轉型:
理性估值深耕細作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現有保險公司股權轉讓降溫和新保險牌照申請減少的現狀,與保險公司經營轉型承壓、股東回報率下滑有關。
首先,由于保險業轉型改革進入深水區,其發展面臨的挑戰加大,增速放緩,股東回報水平以及預期有所下降,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因此降低;其次,受宏觀環境和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經營遭遇困難,部分保險公司原有股東或潛在投資人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都承壓,出資能力受到影響;最后,監管趨嚴,銀保監會對股東資質和資金來源加強穿透和規范管理,國資委也嚴控產業對金融的投資,一些有出資意愿的股東無法成行。
他進一步解釋,股東回報水平主要是凈資產收益率(ROE),體現為當期回報。預期回報是未來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保險公司新業務的增速和品質,這部分近年來表現不佳。“核心原因還是行業的經營業績下滑,無論是保費增速,還是盈利能力,都體現出轉型步入深水區迎來挑戰。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股東和潛在投資人的出資能力下降,供需關系的變化也使得保險股權估值水平下降。”周瑾說。
一家正在推進“引戰”的中型險企董事會辦公室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他因為公司“引戰”而接觸了券商保薦等中介服務機構,通過他們也了解了一些外界對保險企業股權價值評估的重點。
他的理解是,對于中小險企來說,諸如股東和公司治理、戰略穩定性、業務情況等是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非上市險企,很多信息不公開透明,這使得除業績以外的很多因素會左右公司估值。與此同時,從業務模式上來說,有無差異化和特色,也是市場對中小險企定價的一大考量。好比判斷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資本市場也要看其有無“概念”可套用。例如,對于當前保險業很熱的“風口”——養老健康戰略布局,險企是否有可以落地的嘗試,就是一個看點。
此外,一位曾參與保險公司籌備的資深保險業人士表示,壽險雖然在資本回報上不如基金、證券等行業,但壽險是長期經營的行業,只要穩健經營,一般在七八年后會進入穩定盈利期。隨著安邦模式風險暴露,監管及時糾偏,業界都對所謂新的保險經營模式有了清晰識別,一些民營資本逐步認識到保險不是短期高回報的行業,不愿意輕易介入,也是保險股權當前遇冷的重要原因。
一位保險中介公司負責人認為,現在的“降溫”期情況才是理性狀態,保險行業本身就是需要深耕細作的風險管理行業,不應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保險公司股價沒有完全反映價值。例如,中國太平當前市值僅不到其內含價值的兩成,3月24日收盤時,中國太平的P/EV僅為0.16倍。
券商中國
(ID:quansh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