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表示,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國際經驗也表明,多層次的養老金體系更具風險可控和可持續性。
據介紹,我國當前養老保險體系三個層次中,作為第一個層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了,職工養老保險加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個平臺,目前已覆蓋近十億人;作為第二層次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經覆蓋5800多萬人;作為第三層次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沒有出臺,在整個養老保險體系中目前還是個短板。
近年來,人社部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框架下系統謀劃、整體設計第三層次制度模式,總的考慮是,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當下第三層次養老保險已快步走來,作為普通百姓該做些什么呢?
了解何為第三層次養老保險
第一層次就是國家統籌的養老制度。包括了社會保險制度、福利國家制度、國家保險制度等模式。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通過參保人、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于供養已經退休的老人。一般可以分為現收現付制度、完全積累制度和統籌結合的方式,能夠從容應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轉型或者意外沖擊。第二層次則是國家資金不會參與,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的基金進行投資,用于到達退休年齡時,職工養老使用。盡管國家雖然不會投入資金,不過國家會制定有關的稅收優惠政策,諸如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繳納稅前減免等。其主要表現形式是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有些退休職工已經享受到這項養老福利的惠澤。第三層次就是由個人出資購買的商業養老保險。投保商業養老保險可以作為參加社保的積極補充,也能夠克服年金制度覆蓋的有限性,國家正在推動稅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主要包括收益確定型、收益保底型和收益浮動型三大類養老保險產品。雖然國家會通過給予個人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個人參保繳費,但畢竟需要個人繳納不低的保費,且參保時間較長,加之人們在養老理念上存在偏頗,當下適齡群眾參保面仍然較低。
要有養老風險意識
在推動發展第三層次養老保險進程中,大眾的養老理念至關重要。客觀地看,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漲船高,但風險意識卻不相匹配,甚至較為淡薄,一些災害或事故過后發現投保率普遍較低就是佐證,同時這僅僅是財產保險方面。除了保險宣傳力度小,險種覆蓋面不寬的影響,也與一些人在頭腦中存在的認知誤區不無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在個人或家庭的工作和生活一帆風順時,恐怕相當一些人對潛在風險疏于防范,缺乏應對措施,而一旦災害事故來臨并造成嚴重危害后,因為沒有事前投保不能得到經濟補償又追悔萬分。由此延伸到對投保選擇上,似乎顯得更有說服力。諸如投保時左掂右量,舉棋不定,即便勉強入保,也不保全保足。若日后平安無事沒得到賠償,覺得“保費花得冤枉”,甚至把中途退保、到期不續保、索要高額手續費等都當作“精明之舉”。在投保商業養老保險上,部分青年人認為考慮治病和養老問題“為時尚早”,何況有社保托底,不必過早考慮投標養老保險,這顯然混淆了履行義務和享受權益的辨證關系。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自己步入晚年患病或養老急需大筆費用時,只能手足無措,空發感嘆。
一項專業統計表明,我國目前超過60歲的老人已達2.5億人,到2025年可能接近3億人,步入了名副其實的老齡化社會。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空巢老人占到50%,他們將怎樣度過晚年生活,由誰來滿足他們的養老需求,撫慰他們孤寂的心靈,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
雨前備傘,以防不測
養老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更是重大的民生課題,絕非坐以論道,紙上談兵,需要綜合考量,掌握政策,精打細算,及早規劃,抓緊落實。大家都知道,人的工作收入成長率會隨著工資薪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理財收入成長率則會隨著資產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養老規劃若從40歲起,還有20年的工作收入儲蓄來準備60歲退休后的生活,建議主要資金投資養老保險,其他可選擇股票和基金等。單純從養老的角度來說,目前各家保險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險比較適合儲蓄能力強、理財偏保守人士的需求,此類保險很像強制的長期儲蓄,不過附有保險保障功能,投保人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到期后開始領取養老金,繳納的費用越高,屆時領取的費用越多。這種針對養老的保險,可以附加住院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投保人退休后可以領取養老金以及累積紅利,作為“補充養老金”。這種保險組合還對疾病和意外傷害進行了保障,做到了養老、醫療和意外保障的全面兼顧,提升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
除此之外,縱觀目前保險公司推出的養老險產品盡管可降低退休規劃的不確定性,但缺點是報酬率偏低,需要有較高的儲蓄能力。對投資性格保守但安全感需求高的人來說,以保證給付的養老險或退休年金來滿足基本生活支出,以股票或基金等高報酬、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來滿足生活品質支出。不容忽視的是,制定理財養老規劃時,保險是必須包含的內容,它是整份理財規劃的基礎,只有把基礎打牢,依附在上邊的規劃才不會因風險而坍塌。從實際操作層面看,專業人士普遍認為養老保險支出的合理范圍是年收入的20%,如果在構筑基礎養老保障后還有余錢,可考慮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險種,除了享受保障功能,還可以兼顧投資,抵御通貨膨脹。投資者不要對養老保險的收益有過高預期,可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及風險承受能力,在業內人士幫助下,制定一個妥善可行的養老規劃。
常言道,雨前備傘,以防不測。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贊同其中的道理,因為它不僅是一種風險防范的警示,更是不可或缺的養老理念,只有懂得了養老投入與其他物質投入一樣必不可少,才能保證人生鏈條不脫節、不掉鏈。倘若換個層面看,只有把個人養老問題真正解決早,解決好,解決實,才能帶來社會穩定安寧,有效促進家庭和諧,解除晚年生活后憂,給百姓增加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劉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