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寬非機動車道、調整人行橫道位置、取消圓盤……
市區8個交通節點改造
能帶來哪些變化?
【資料圖】
29日,記者在圣隆路看到,原來的中心實心島已經拆除,一旁圍欄正在進行紅綠燈的安裝。
圣隆路口原來的中心實體島。
“前幾天,我在從穿山路準備拐龍隱橋方向的非機動車道等紅綠燈時,發現非機動車道比原來要寬了一些,高峰期再也不用擔心因為非機動車太多而要等兩趟紅綠燈了。”最近,市民張女士發現市內幾個路口發生了一些變化。
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進行交通節點改造。除了穿山路與龍隱橋交叉口進行了調整、升級,中隱路與琴潭道交叉口等7處交通節點也將進行“微調”,有望提高這些節點的通行效率。
8個交通節點迎來改造
上周末,記者來到穿山路與龍隱橋交叉路口,在穿山路口(北口)的非機動車道確實寬了不少,相應的一旁人行道則變窄了。而在穿山路口(南口),將進口的兩車道調整為三車道。
記者采訪了幾位正好在等紅綠燈的市民。家住會仙路的徐先生告訴記者,他在陽橋附近上班,這個路口是他每天上下班必經之路。“在這個非機動車道還沒擴寬前,下班高峰期這里每次都有很多非機動車在等紅綠燈,如果排到后面,可能還得多等一趟紅綠燈。”
而在中隱路和琴潭道交叉口,琴潭道上的人行橫道向路口方向前移了約20米,同時,三個方向路口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隔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為非機動車提供充裕的等待區域。
記者從交通節點改造的業主方、桂林中海基建投資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交通節點改造一共有8處,分別是龍隱橋交叉口節點、中隱路與琴潭道交叉口、北極廣場路口、疊彩名門路口、圣隆路口、南洲大橋西側匝道、環城南二路與瓦窯路交叉口、環城南二路與瓦窯東路交叉口。
桂林中海基建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交通節點改造中,除北極廣場路口、圣隆路口的“動作”比較大之外,其他節點的改造相對屬于“微調”。“改造是在結合出行者的通行習慣基礎上,主要解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的相互干擾,提高路口通行效率的問題。”
目前,中隱路與琴潭道交叉口、龍隱橋交叉口、環城南二路與瓦窯路和瓦窯東路交叉口四處節點已經改造完成。
“北極廣場路口、疊彩名門路口、圣隆路口三處正在進行施工中。除北極廣場路口因車流量大施工進度受到影響、南洲大橋匝道規劃審批問題未解決完成時間待定之外,疊彩名門路口和圣隆路口兩處交通節點改造計劃在9月底前可以完成施工。”負責人說。
改造帶來這些變化
這8處交通節點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負責人給記者進行了一番介紹。
變化一:寬度變寬了
在龍隱橋交叉口節點,穿山路口(北口)非機動車車道寬度由2.5米拓寬到4.5米,非機動車道通行能力提高了80%,可以有效避免高峰時段非機動車由人行道通行的現象,提高了路口的蓄車能力,減小了路口非機動車的排隊長度。
南洲大橋西側匝道改造提升也將拓寬匝道路面寬度,挖除人行道和部分綠化帶硬化成車行道和人行道;拆除部分機非隔離帶,拓寬車行道寬度,增加非機動車道避免機非車輛干擾,提高車輛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緩解交通壓力。并修補破損的現狀路面,增加照明設備。
變化二:拆除中心實體島、取消渠化實體島
昨日,記者來到圣隆路口節點改造現場,原來路口的中心實體島(圓盤)已經拆除了,兩側路口部分區域由紅色水馬圍著,進行紅綠燈的安裝。
負責人告訴記者,圣隆路口將取消中心實體島,結合路口形式進行渠化設計,設置渠化島,行人二次過街;降低交叉口西側非機動車道路面標高,采用斜坡的形式與機動車道路面標高平順銜接,在該區域設置非機動車等待區。“改造后,縮短了機動車通過交叉口的距離,東入口增加入口車道數,提高了路口機動車的蓄車能力;非機動車等待區域提前且有效等待區域充裕,提高非機動車路口的蓄車能力和通行能力;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空間分隔更趨合理,減少了機非的交織,有效減少了路口的安全隱患。”
而北極廣場路口則將取消四個方向的渠化實體島,人行橫道后移,非機動車等待區域移至人行橫道前;拆除右轉專用道轉彎處的機非分隔帶;路口設置轉彎待轉區,近路口處設置允許機動車調頭。“改造后,路口的非機動車等待區域將得到很大的提升,非機動車影響右轉機動車的情況將得到很大改觀;取消右轉機非分隔帶后,右轉專用道線形更加順暢,提高右轉車行駛速度,避免路口轉彎車道對直行、左轉車輛的影響。”
變化三:增加路口進口車道
在這次改造中,疊彩名門路口東入口段機非分隔綠化帶增加一條進口車道,將進口車道數由3條調整為4條;西側下穿鐵路方向兩側的輔道內增設一3.5米寬小型車右轉專用車道;南面出口方向通過消減機非分隔帶,通過中線偏移,增加一條進口車道,將進口車道數由3條調整為4條。
與此同時,圣隆路口改造也對下穿鐵路兩側輔道均增設一3.5米寬小型車右轉專用車道。
此外,龍隱橋交叉口節點改造也在穿山路口(南口)將進口的兩車道調整為三車道。
負責人表示,這幾處交通節點改造對通過增加進口車道數或增設右轉專用道,提高了入口方向的蓄車能力,降低了對檢交叉路口的影響,提高了路口的通行能力。
變化四:人行橫道位置移動,設置非機動車等待區
在環城南二路與瓦窯路交叉口改造中,南側人行橫道過街開口向北(路口方向)前移20米,原開口位置恢復為綠化帶;在右轉機非分隔帶適當位置設置開口,南側入口設置非機動車等待區。拆除南入口右轉機非分隔帶,即為非機動車提供充裕的等待區域,也保障西入口直行方向的非機動車安全順暢地進入非機動車道。
環城南二路與瓦窯東路交叉口則拆除南入口右轉機非分隔帶,即為非機動車提供充裕的等待區域,也保障西入口直行方向的非機動車安全順暢地進入非機動車道;調整后的行人與非機動車過街分開設置。
中隱路與琴潭道交叉口改造完成后,琴潭道路口的人行橫道也進行了“位移”,三個方向路口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隔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這三處節點改造非機動車與行人也最大限度地實現空間上的分離,路口通行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負責人說。
記者譚熙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