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2月19日晚9時,赴土耳其地震災區救援的5名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凱旋抵達桂林。后排左起第6為申學真,第7為林克,第9為朱繼彪,第10為王樹青,第11為韋桂峰。
圖②:隊員們得到的獎章。
圖③:隊員們得到的獎章。(圖片由桂林藍天救援隊提供)
(資料圖片)
2月19日21時19分,赴土耳其地震災區開展國際人道救援的5位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韋桂峰、朱繼彪、王樹青、林克、申學真平安凱旋,抵達桂林北站。鮮花簇擁,掌聲雷動。隊員們胸前金燦燦的獎章,袖標上紅彤彤的中國國旗,在夜幕下是那樣動人。
自費奔赴1萬6千公里之外,頂著零下17度的嚴寒在廢墟之上搜索,鏖戰7個日夜,“平凡英雄”們靠著強烈的信念感和超常的意志力克服了救援中的種種不利。7天時間內,中國藍天救援隊一共搜救出了8名幸存者,還有137具遇難者遺體。其中1位幸存者是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參與救援出來的。
大災面前,無論國籍;同片藍天,生命至上。目睹了失去的淚水,更珍惜活著和擁有。在返桂后,5位隊員誰也沒有在外逗留,都選擇在第一時間趕回家,給家人一個結實、溫暖的擁抱。
他們說:“在土耳其的時候好想家,好不容易打個視頻,不敢流淚怕家人擔心。如果還有任務,我們還要報名。”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蘇展
2月6日,土耳其發生兩次7.8級地震,土敘兩國遇難人數保守估計超過2萬人。在土耳其政府發出了國際援助請求后,來自我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3支地方藍天救援隊組編成中國藍天救援隊,不遠萬里對土耳其地震災區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其中,有5人來自桂林。他們是林克、韋桂峰、王樹青、朱繼彪、申學真。除了林克是“80后”,其余4人均為“90后”。最小的是朱繼彪,1997年生,還不滿26歲。
凱旋后,5位隊員講述了在土耳其救援的7日中,他們最有感觸的故事。其中,“淚”,成為了故事的關鍵詞。
第一次流淚:
面對家屬請求,他們放下包就開始救援
土耳其時間2月8日8時,經過萬里跋涉,幾名隊員終于抵達土耳其馬拉蒂亞省馬拉蒂亞市。這里是土耳其地震的重災區之一,距離震中僅38公里。在此之前,尚未有國際救援力量深入此地。
看到藍天救援隊隊員們的身影,當地的百姓坐不住了。他們是大地震中的幸存者。面對埋在廢墟下的親人、朋友、鄰居、熟人,“幸存”在某種程度上顯得殘忍。“求求你們,想辦法救出我的親人!”一位土耳其幸存者指著廢墟,含著眼淚告訴桂林藍天救援隊副隊長韋桂峰,就在不遠的一棟居民樓下有8人被壓,其中5人已不幸遇難。還有3人生死不明。他的語氣是那么迫切,又是那么誠懇。
來不及休息片刻,睜著一雙紅眼睛,韋桂峰和隊員們快速地完成報備,領取任務后就往廢墟上跑。共情是人的本能。韋桂峰用生命探測儀反復在廢墟上探測,那雙淚眼,一直在他腦中揮之不去。他很想在冷冰冰的磚礫、鋼架、泥土中聽到生命的聲音。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過去了。終于,探測儀發出了微弱的聲音。“有希望!”韋桂峰心跳加快,但他無法確定地下是幸存者還是遺體。現場余震不斷,隊員們用頂撐的方式,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但隨時都有塌方的可能。在小心翼翼地破拆后,由于天氣寒冷、救援過程復雜、傷者傷勢嚴重等種種因素,最終被抬出來的人已經沒有生命跡象。
入夜,馬拉蒂亞的溫度驟降到了零下17度。幸存者們目睹藍天救援隊冒著嚴寒作業,將自己的厚衣服脫下來,不容分說地要給隊員們披上,又找來僅有的材料,試圖生火給隊員們烤。隊員們深知這是災區群眾僅有的御寒之物,便通過翻譯婉拒了。
災難的無情和人的有情此刻形成了無聲的對比。韋桂峰悄悄轉過身去,眼眶一熱。
第二次流淚:
被埋180小時后的生命奇跡
2月11日,中國藍天救援隊第二梯隊60人從國內出發,奔赴土耳其支援救援一線。2月12日,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申學真抵達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省。卡赫拉曼馬拉什省也是土耳其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通過生命探測儀,隊員們在廢墟下發現了3處疑似生命跡象。2月13日,在土耳其強震超過180小時后,生命的奇跡終于出現了。在一處垮塌的酒店廢墟上,探測儀發出了綠色的熒光。“有人可能還活著!”大家一陣欣喜,同在現場救援的申學真的心瞬間就提到了嗓子眼。在指揮官的調度下,大型挖掘機和人工輔助作業,一位年輕女性幸存者被救了出來。她已經在廢墟之下存活了8天。當她被抬出來的時候,四肢已經無法動彈,但意識清醒,還能講述當時的具體情況。這無疑給了救援隊極大的信心與鼓舞。
申學真眼里含著淚水。死神可以一瞬間剝奪人類的生命,但只要有一息尚存的可能,人類靠著強烈的信念感,便可以書寫奇跡,超越生與死的結界。
申學真回憶說,還有一次他們正在廢墟上救援,一位土耳其當地的嬢嬢跑來,跪著請求大家救助自己的家人。這一幕讓他心里著急又難過,眼里又差點浮現出了淚光。“我告訴他們,只要有一絲機會,我們中國藍天救援隊就不會放棄!”
第三次流淚:
七尺男兒也有“軟肋”
由于受災面積太廣、人數眾多,盡管土耳其和國際救援力量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仍然無法保障到每一處受災地區。
在馬拉蒂亞和馬拉什,隊員們的休息避寒場所就是一幢勉強還矗立著的樓房。沒有被子,大家就在身下墊一張紙,然后裹著自己的棉衣入睡。簡單的休息后,隊員們要進行連續十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救援作業。但這些都不算什么。沒有人會因為條件艱苦流眼淚。但來自家人的一句話,有時候能一瞬間擊中他們的淚點。
“我來之前,父母內心其實是不情愿的。但他們還是讓我報名了。救援很忙,又有時差,我媽只能刷新聞來了解我在土耳其的情況。”韋桂峰說,他能感受到家人無時無刻的牽掛,就抽了一個午餐時分的幾分鐘,和家人通了個視頻電話。接通視頻后,媽媽對韋桂峰說了一句:“孩子你瘦了、曬黑了。我和弟弟、爺爺、爸爸都等你回來。”這句話讓韋桂峰瞬間破防,他知道父母從來不擅長表達,更無法將愛掛在嘴邊。“這些話就已經是他們最直白的愛了。當時我就很想哭,但又得忍著,我怕他們擔心我。”
朱繼彪是5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名隊員。因為害怕家人擔心,他選擇了隱瞞行程,打算回到桂林再告訴父母。但好巧不巧,堂妹在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了他和隊友出征救援的視頻,這下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經遠在萬里。王樹青、申學真也選擇了向家里人隱瞞了自己出發土耳其救援的消息。長輩們清一色地無奈又擔心,只能不斷通過微信提醒孩子們要“注意安全”“平安回來”。
桂林藍天救援隊副隊長林克是5人中唯一一個“拖家帶口”的,他有一個在上小學的孩子。盡管之前已經多次參加救援任務,在直面如此巨大的災難后,林克坦言給自己的沖擊很大。每一次,在看到災區群眾失去親人好友的時候,他的心跟他們一樣沉重。
“此刻,我想回家,回到家人身邊去。”
第四次流淚:
“中國很好,中國很棒”
萬里奔赴伸出援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桂林藍天救援隊隊長莫日華,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同在藍天下,攜手做公益”。也正是這樣的不求回報、只講奉獻的高尚精神,為藍天救援隊贏得了尊重。
在土耳其,只要藍天救援隊走過的地方,人們都會肅然起敬。韋桂峰講了幾個小細節。在離開土耳其之際,他和隊友們需要去購買一些必需品。盡管穿著便服,還是被當地群眾認出來了。大家立即站了起來,列隊長時間給隊員們鼓掌。還有很多人舉著手機錄像,“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的發自肺腑表達感謝。”還有在救援過程中,不少民眾拿著救濟得到的面包,要給隊員們吃。
“災區物資短缺,大家得到的口糧本來就有限,但淳樸的災區群眾要讓給我們,這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了。我們當然不能接受。他們就一個勁說謝謝。”
而在回國之際,疲憊的隊員們在機場候機室睡著了。空姐們生怕吵醒大家,輕輕地給每一位隊員桌上都放上了一份小禮物。土耳其中資企業總商會、土耳其伊茲密爾華人華僑協會也專門給隊員們頒發了金燦燦的勛章,還貼心地準備了鮮花送行。當隊員們的飛機落地廣州白云機場時,土耳其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庫特魯·阿義坎(Kurtulus Aykan)攜夫人以及一些華南地區的土耳其僑民,也來到機場為英雄們接風洗塵。這一切,讓隊員們很感動。
隊員王樹青經常在救援中被問到是哪里人。每當這時,他都會指著袖子上的中國國旗圖標告訴對方,“我來自中國”。這時候,土耳其人民就會伸出大拇指說:“中國很好,中國很棒!”面對災區群眾的稱贊,王樹青眼里有驕傲的淚光。
“作為普通人,如今能夠萬里馳援受災的國家,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我身后,是強大的國家支持。我們不僅要輸出藍天救援隊‘生命至上’的奉獻精神,更要輸出‘大國風采’還有‘大國擔當’的形象。”
第五次流淚:
廢墟上的童年
2月18日,在完成救援任務后,藍天救援隊有序撤離土耳其。在撤離前,隊員朱繼彪注意到廢墟旁有一個小朋友,他身上都是地震時留下的塵土,頭發長長地遮住了眼睛。孩子有些好奇又有些警惕打量著眼前的一切。他的家人、玩伴,很多已經在本次地震中喪生。
朱繼彪偷偷打量著他,眼睛不知不覺有點濕潤。他翻出背包里的糖果,塞到了小朋友的口袋里。盡管只是幾顆糖,他希望借助這一點點的甜,讓廢墟上的童年明亮一點,讓孩子始終保有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情。
在撤離前,一臉絡腮胡子的林克,虔誠地將雙手合十,流露出了鐵漢柔情的一面:“我真誠地為土耳其人民祈禱,希望他們早日重建家園,回到安寧的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