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香酥脆的鍋盔和燒餅
小兩口正在烤制鍋盔
巷口鍋盔招牌
(資料圖)
巷口鍋盔地圖定位(屏幕截圖)
建干路是美食聚集地之一,在那里,有一家名叫“巷口鍋盔”的小店前,總能看到不少食客排隊。鮮香的味道,加上酥脆的口感,是不少人迷上這家鍋盔的理由。
★推薦理由 那種酥脆讓人著迷
這是一家隱藏在建干路上的街頭美食,若不是吃貨朋友帶路,真的會錯過。這家不足十平米的夫妻店,主要經營鍋盔和燒餅,喜歡咸口的朋友強烈推薦梅干菜扣肉鍋盔,微甜的面皮裹著咸香的梅干菜扣肉,從烤爐里拿出來一切為二,香氣四溢撲鼻而來,一口下去,那種酥脆讓人著迷。
——網友“椒泥”
★記者探店 高溫烤制是個“技術活”
在“巷口鍋盔”的招牌下,不足十平米的店面內陳設一覽無余,一對小夫妻正在忙前顧后。
從價格牌上可以看到,這家店經營鍋盔和燒餅兩類產品。其中,鍋盔有紅豆沙、梅菜扣肉、鮮肉、牛肉、金絲肉松5種口味,價格在6到12元不等;燒餅則有五花肉梅干菜、鮮肉、蔥油、白糖4種餡料可選,價格在4到6元。前來排隊購買的顧客大多數都是要梅菜扣肉口味的鍋盔,“這是我們家的‘明星產品’,雖說其他口味的也都很好吃。”老板娘蔣女士介紹說。
兩張案臺、兩座烤爐分布在門店左右,左邊專門用來制作鍋盔,右邊的專門用來制作燒餅。燒餅一次可以同時烤上幾個,出爐后放在爐邊放涼,而鍋盔則是在顧客點單后現搟現烤。老板蔣先生說,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鍋盔那酥脆的口感,如果提前烤好,十多分鐘就軟掉了,之后再吃就會有明顯的韌勁。
蔣先生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演示制作鍋盔的步驟。只見他取出一塊面團,在一張抹了水的案板上壓扁后,加入適量梅菜肉末混合其中,再用搟面杖將這塊面餅搟成一張面皮,然后撒上芝麻,就可以放進烤爐里了。只見他迅速地把鍋盔伸進爐內,三兩下就把鍋盔均勻地貼在烤爐的內壁上。
“別看貼鍋盔十分簡單,這短短幾秒鐘過程其實很有‘技術含量’。”蔣先生告訴記者,烤爐內的溫度高達300多攝氏度,無論是貼鍋盔還是貼燒餅都講究一氣呵成,一個多余的動作就很可能被燙傷。記者打算伸手進爐內體驗一下,可剛放到爐口就難忍爐內噴出的熱氣把手抽了回來,這讓人不得不感嘆老板的熟能生巧。
“爐內的溫度保持在280到320攝氏度之間,這樣才能烤出好味道。”烤制的過程中,老板娘蔣女士不時用溫度計測量爐內的溫度,如果溫度不夠,就需要及時添炭加火。
兩分多鐘后,這張熱氣騰騰的鍋盔便出爐了。去除烤焦的部分,再根據顧客的需求刷上一層辣醬,這張酥脆的美味鍋盔才算是大功告成。
★小店故事 從不愛面食到做面食生意
放在十多年前,蔣女士怎么也想象不到現在的她會做面食生意,因為她并不是一個面食愛好者,以前的她幾乎都不吃面食,如今的她卻賣起了鍋盔和燒餅。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蔣女士是湖南永州人,后來到長沙上學。學校門口有一個燒餅攤,每天都有好多人排隊。有一天,蔣女士也陪同學排隊買燒餅,本來對燒餅不感興趣的她,抱著“既然都等了這么久了”的想法,也順便買了一個嘗嘗,沒想到被燒餅的味道驚艷了。她清楚地記得,那個燒餅是五花肉梅干菜餡的,鮮香的味道和酥脆的口感,讓她一下就愛上了。畢業之后,蔣女士跟戀人蔣先生打算創業,經過深思熟慮后,她決定去賣燒餅。“能讓我一個不愛面食的人愛上面食,五花肉梅干菜餡的燒餅肯定能大受歡迎。”她說。
于是,蔣女士和蔣先生專門找到燒餅師傅學手藝。出師之后,兩人在長沙擺了個小攤,做餅的技藝也日益長進。后來,兩人到桂林進行了市場考察,發現當時的桂林街頭難覓燒餅店的蹤影,于是決定把小攤開到桂林的尚水街,生意也一直不錯。三年前,小兩口把燒餅小攤搬進了建干路的門面,并且通過改良和創新,賣起了更加酥脆的鍋盔。
小兩口總結這些年賣餅的經歷時表示,最大的辛苦在于熱。“兩個烤爐不停運轉,到了夏天,門面里的溫度超過了40攝氏度,豆大的汗水不停地從額頭上冒出來,衣服都是汗濕的。烤餅的過程又需要十分專注,不僅要防著被燙傷,還要防著烤過頭。有時候忙起來連飯都吃不上,又熱、又餓、又累,一句話都不想說。所以在面對客人時臉色可能不是很好看,對客人提出的要求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回應,這點希望大家能多包涵。”蔣女士說。
當問到未來是否有擴店或是開分店的想法時,蔣女士說:“如果請人幫忙,手藝不一定能傳承得好,擔心會砸了招牌。現在還沒想好到底要怎么做,還是從長計議為好。”
記者莫俊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