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當晚,家住翠竹路的車先生家吃團圓飯,享受四代同堂的幸福時光。記者滕嘉 攝
陽女士正在制作中秋晚餐。
莫奶奶制作的葫蘆釀。見習記者石艷紅 攝
(相關資料圖)
陽女士家賞月時的美味——大閘蟹。
歸僑老人展示中秋特色糕點。
唐大姐家的中秋晚餐。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回家吃個團圓飯,是大家過節的“必選項”。飯桌上,那些藏于心底的思念和牽掛都融進了佳肴里。
今年中秋,市民們都準備了哪些中秋美味呢?佳節期間,記者探訪了一些市民餐桌上的中秋美食。
團圓宴 就要吃得團團圓圓
平樂十八釀作為桂林的特色美食之一,早已深深地刻在桂林人的記憶里。逢年過節,人們會把對幸福的追求寄托在釀菜中,一道道復雜的工序,一種種新鮮的食材,都是人們對幸福的一種寄托。
正值中秋佳節,家住平樂青龍鄉的73歲莫奶奶早早就去菜市場挑選最新鮮的葫蘆,準備釀上平樂十八釀中的葫蘆釀和豆腐釀。她說,“今天女兒女婿一家回來,孫子、孫女也回來了,是團圓的日子,就是要吃團團圓圓的釀菜。”
剛吃過午飯,莫奶奶就開始搗鼓葫蘆釀,將鮮嫩的葫蘆去皮,均勻切開四瓣,再將每瓣均勻切成一厘米厚的厚片,用小刀在厚片中間劃出一個口袋,再撒上適量的鹽將葫蘆厚片腌上半小時,讓葫蘆厚片入味。在等待的時間里,她開始剁起了肉餡,肉餡里也要放上適量的鹽,蒸的時候不用放鹽也能入味。
經鹽腌漬的葫蘆厚片隨著水分流失而變軟,莫奶奶戴著老花鏡,仔仔細細地將葫蘆籽挑出來。一個小時過去了,才剛到釀制環節,只見莫奶奶將剁好的肉餡塞入葫蘆厚片里,再整整齊齊擺放到盤子里,不覺間就釀好了一大盤。只需上鍋蒸15分鐘,等到葫蘆變成看得見的軟爛就可以出鍋了。
蒸葫蘆釀的間隙,莫奶奶又著手釀起了豆腐釀,她用的是嫩豆腐,將方正的豆腐橫豎各劃一刀定下一塊釀豆腐的形狀大小,再將肉餡灌入就可以上鍋煎了。她嫻熟地往鍋里放油,小火慢煎至兩面金黃,她說,這是逢年過節或是日常待客最常備的一道家常菜。
這兩道釀菜,從選材到烹煮,制作工序并不少,但莫奶奶堅持每一道工序都自己動手。“孩子們很久沒有回來了,就好這一口。”莫奶奶說,外面的菜口味很好,但總不如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更讓人記憶深刻。
夜幕降臨,許久不歸家的晚輩們陸續都來了,他們帶了在市場買的海鮮,在路口買的鹵菜……大袋小袋里,有肉有素,有熱菜有涼菜,跟莫奶奶的釀菜湊成了滿滿一桌中秋盛宴。
一道菜 是佳肴也是鄉愁
說到全州醋血鴨,相信每一個桂林人都不陌生。漂泊在外的桂林人聽到這一菜肴,味蕾更是瞬間跳動,鄉愁也隨之涌上心頭。
家住澳洲花園的唐大姐是全州人。每當節日來臨,她都會做上一道醋血鴨來滿足家人們喜愛的全州味道。唐大姐說,醋血鴨塊大肉多,是全州文橋人的拿手好菜,逢年過節餐桌上必不可少。雖然文橋人家家都做醋血鴨,但由于每家選擇的配菜、酸壇子里的味道都不太相同,所以做出來的味道也大不相同。唐大姐鐘愛魔芋豆腐和五花肉,又喜歡吃辣,她做的醋血鴨讓人越吃越上頭,是獨屬于唐大姐家的味道。
“醋血鴨從挑選鴨子開始就很講究,選擇瘦一點的麻鴨或青頭鴨的子鴨最好,這樣肉質比較嫩,吃起來爽口不油膩。醋血的制作,要用老壇的酸水作引,酸水既可以防止鴨血凝固,還能提鮮,一壇好的酸水,直接影響鴨子的口感。最后就是配菜的不同,常見的會是五花肉、芋苗、筍干、魔芋豆腐、苦瓜等等。像我們家的醋血鴨最少不了的就是五花肉,是全家人的最愛,每到煮醋血鴨的時候,我就會買上好幾斤五花肉放進去,再放上孩子們鐘愛的魔芋豆腐,搭配在一起煮,讓大家大快朵頤。”
除了醋血鴨,唐大姐家的中秋餐桌上還特別準備了一道苦瓜釀,唐大姐說:“這款家常苦瓜釀也是文橋人宴客時的必備菜肴,苦瓜切成小段清理過后,用鹽水腌漬,去除些許苦味,隨后再釀入豬肉韭菜制成的餡料。制作完成后加入清水小火慢燉,苦瓜的清爽和餡料的肉香在鍋中相互交織、融合。苦瓜有清熱去火的功效,做成苦瓜釀后,大家的接受度更高,同時,在節日做這道菜,也是希望年輕一輩能踏實工作、學習,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
謝謝您 年年張羅這桌好飯
每年中秋節前后,恰好也是海鮮最豐盛的時節,琳瑯滿目的海鮮也成為桂林人中秋團圓飯上的特色菜肴。在不少桂林人的團圓家宴上,親朋好友一邊喝著紅酒,一邊享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
市民陽大姐家住象山區沙河村,中秋節當天,她一大早就來到西門市場采購菜品。她告訴記者,今年中秋節很特別,不僅妹妹一家會來家里過節,女兒也會帶著她100天的女兒回來,陽大姐在市場上購買了花蟹、海蝦、蛤蜊、生蠔等海產品,準備做一桌豐盛的晚餐。
陽大姐說,年輕人喜歡吃海鮮,所以特別要做幾道海鮮。別看海鮮做起來簡單,但收拾起來卻比較麻煩,最麻煩的就是蒜蓉生蠔這道菜。
“光收拾生蠔就用了將近一個小時,先用刷子刷干凈,再一個個撬開,然后放入盆中用淀粉抓拌一下,清洗干凈。洗凈后就要開始做蒜蓉,先把適量的大蒜和小米椒剁碎,再起鍋燒熱油,倒入碗中,激發出蒜末、辣椒末的香味,放入適量的蠔油、生抽、鹽、糖攪拌均勻。最后在每個生蠔上倒些蒜蓉就可以蒸了。她以前專門請教過做海鮮的師傅,蒸生蠔一定要冷水上鍋蒸,這樣生蠔的味道才更加鮮嫩,而且最大程度地保留營養,生蠔蒸到水開之后小火繼續蒸8-10分鐘即可,時間不能太長,不然肉就不鮮嫩了,還會縮小。”
從下午3點開始,陽女士一直忙活到晚上6點,餐桌陸續被香辣花蟹、蒜蓉生蠔、白灼海蝦、炒蛤蜊、黃燜鴨、雞湯等菜肴填滿,菜品精致又豐盛,再搭配上西瓜、葡萄、獼猴桃等水果,最后再來杯美酒,一家人團團圓圓,舉杯慶中秋。
明月初升后,陽大姐的女兒林女士還拿出了大閘蟹,作為全家人飯后賞月的美味。
林女士告訴記者,每年中秋回家,他們都會帶上大閘蟹,成為飯后賞月的一道美食。“每年賞月我們除了吃月餅還會吃大閘蟹,‘蟹’與‘謝’同音,我們也想借這個蟹來感謝父母這些年來的辛苦。”
做點心 回味童年的味道
中秋前夕,記者來到桂林華僑農場,感受這里的別樣中秋。當天,華僑農場里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農場夕陽紅樂隊的十多名歸僑老人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品嘗各家制作的印尼傳統小吃,歡度中秋佳節。
桂林華僑農場成立于1960年,主要安置上世紀60年代回國的印尼歸僑和上世紀70年代回國的越南難僑等1180多人。1961年,當時只有7歲的張秀美跟隨家人一起回國,落戶在桂林華僑農場。“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亞,20世紀60年代跟隨家人回國,定居在桂林華僑農場,轉眼60多年過去了。記得小時候在印尼也會過中秋節,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除了月餅,我們還會吃層層糕、火筒糕、香蘭椰絲卷等傳統印尼美食,都是自己童年的味道,現在過節,我也會做這些傳統點心,讓后輩們感受我的童年味道。”
在阿姨們的盛情邀請下,記者品嘗到了這些傳統的印尼小吃,張阿姨告訴記者,這些小吃的制作流程并不簡單,不僅耗費時間,而且不易保存,當日制作必須當日食用完畢,否則就會變硬影響口感。
層層糕是一種綠白棕三色相間的糕點,是印尼家喻戶曉的糕點。將米漿和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上糖、椰漿、色素一層一層蒸熟。制作層層糕的色素不同顏色也有不同味道,譬如白色的椰子味、棕色的可可味、綠色的香蘭味等等。蒸出來顏色艷麗且層層分明、糕體晶瑩通透,味道香醇,口感有彈性。
香蘭椰絲卷也是一款著名的傳統印尼娘惹糕點。椰絲是用新鮮的椰果磨制,舂碎香蘭葉取其汁水,炒制餡料之后,用牛奶雞蛋面粉香蘭葉汁水和成面糊,煎成餅狀,包裹好餡料之后就可以裝盤上桌。這道甜品顏色清新,十分適合當作下午茶及飯后甜點。
為獲取最佳食材,做出最地道的印尼風味,張阿姨頗下了一番功夫。她告訴記者,“印尼糕點的色素全部來自自然食材榨汁取色,不使用人工色素,香蘭葉是做印尼糕點不可或缺的主要食材,我花了很長時間在國內找適宜的香蘭葉,但是基本沒有賣,我們現在只能叫印尼的親戚朋友寄到我們手中,以確保做出來的糕點跟我在印尼吃到的一樣。現在我的后代也很喜歡吃這個口味,兒孫們逢年過節回來也經常跟我學習這些傳統美食的烹飪方法,在我看來,這一塊小小的甜點不僅傳遞幸福與甜蜜,也是僑鄉風俗文化的見證,更代表我們這一代人堅韌樂觀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