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施行
(資料圖片)
桂林開展
外來入侵物種大清查
桂林海關關員對企業廠區周邊開展紅火蟻監測。 陸軍 攝
□本報記者蘇展 通訊員嚴京東 黃迪
《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8月1日起施行。《辦法》的實施將進一步防范和應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保障國家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桂林作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游客無意帶入外來物種的可能性較大,此次《辦法》將如何影響桂林?記者就此對相關部門進行了走訪了解。
桂林遭遇多個外來物種入侵
說到外來物種,桂林人并不陌生。“桂林就曾經或正在遭受外來物種的侵擾。大家熟悉的福壽螺、紅火蟻、松材線蟲、非洲豬瘟等都屬于外來物種入侵。”桂林海關監管一科副科長金薇告訴記者,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傳入定殖并對生態系統、生境、物種帶來威脅或者危害,影響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外來物種。
“目前對于桂林而言,較為嚴重的是后面三種,尤其嚴重的是紅火蟻。”金薇透露,近年來,桂林海關在轄區農田果園和工廠周邊多次捕捉到紅火蟻。紅火蟻的巢穴和普通螞蟻的巢穴無異,看起來就是個沙包。人一旦進入紅火蟻的勢力范圍,紅火蟻便會潮水一樣涌出,讓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人被紅火蟻叮咬后身體會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瘙癢、起水泡等癥狀,嚴重時能讓人休克甚至死亡。
金薇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擴散途徑更加多樣化、隱蔽化,多數入侵物種可在我國找到適宜生存環境,一旦定殖,徹底根除難度大,嚴重影響入侵地生態環境,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桂林農林業資源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非法攜帶、郵寄入境的動植物入侵,將對生態安全造成巨大風險。”
海關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職責包括實施口岸檢疫監管、開展境外風險預警、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打擊跨境外來物種違法行為等。多年來,桂林海關機場辦事處有效利用X光機檢查、檢疫犬搜查、人工巡查、網上監督、公眾舉報的方式,嚴厲打擊非法郵寄和攜帶植物種子種苗、逃漏檢等違法行為。《辦法》的實施將有利于海關部門完善各項工作。
目前我市已經啟動農田、漁業水域區域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
從源頭預防是管控外來入侵物種的最重要一環。長期以來,除了海關部門,農業部門也是源頭預防外來入侵物種的主力軍之一。記者注意到,此次出臺的《辦法》再次強調了兩個部門的重要性。
農業方面,《辦法》進一步規范引種管理。因品種培育等特殊需要從境外引進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水產苗種等外來物種的,應當依據審批權限辦理進口審批與檢疫審批。屬于首次引進的,引進單位應當進行風險分析,并向審批部門提交風險評估報告。
海關方面,《辦法》提出,強化口岸防控。海關應當加強口岸防控,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對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依法進行處置。
此外,《辦法》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預警辦法做出進一步規定,提出每十年組織開展一次全國普查,構建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網絡,開展常態化監測。
“目前我市已經啟動農田、漁業水域區域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已經組建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推進組,3個專項工作組通過查詢公告、公報、統計年鑒、工作報告、專著、學術報告、期刊論文等文獻資料,對我市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進行了“大清查”。
這樣的“大清查”是對全市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分布范圍、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等情況進行一次“體檢”,以此構建外來入侵物種信息數據庫,幫助分析外來入侵物種對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影響,為科學防控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目前,我市制定的《桂林市農業外來入侵植物普查面上調查參考清單》《桂林市農作物外來入侵病蟲害普查面上調查參考清單》《桂林市農業外來入侵水生動物普查面上調查參考清單》已經下發至各縣(市、區),要求各縣(市、區)形成縣級入侵物種調查物種清單,推進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普查面上調查工作。
普查只是《辦法》實施后我市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管控工作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農業農村部門還將會同有關部門,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組織對各級管理人員開展培訓,做好《辦法》條款解讀,提高依法監督管理能力。同時分類別、分物種制定防控指南,明確防控關鍵時期、重點區域和主要措施,加強對治理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采取綜合措施,有效治理外來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