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床廠馬記米粉店面。
“小馬”馬世明正在切配菜。
【資料圖】
磨床廠馬記米粉自制的鍋燒皮脆且不膩。
磨床廠馬記米粉的位置。手機截圖
老桂林人有一句玩笑話,如果有人捧著碗蹲在店門口嗦粉,那么這家米粉店的味道一定很棒。
在巾山路上,就有這么一排臨街的平房,正面是老式的卷簾門,每天早上天蒙蒙亮,隨著店家“嘩啦嘩啦”的開門聲,這條街上的商鋪開始了一天的營業。在熙熙攘攘的早高峰人流中,磨床廠馬記米粉的門口總是停滿了電動車,吃粉的人大都臨街而坐,有些則捧著碗站在店門口就吃了起來。
★推薦理由 站著吃味道也不打折
在這里吃粉快五六年了,味道一直都很滿意。早上的時候人多位置不夠坐,后來的人都是捧著碗站著嗦粉,我也“有幸”站著吃過幾次,一邊嗦粉,一邊看著街上人來人往,濃濃的市井氣息讓米粉也變得活色生香。
——家住秀峰區的熊女士
★記者探店 蜷縮在市井小巷的熱鬧小店
從翠竹路上一處加油站路口拐進去,就進入了一條稍顯狹窄的小路,這條巾山路堪堪能夠兩輛小車并行,臨街都是低矮的老舊平房。
記者來到秀峰區巾山路12號附近時,隔著老遠就看到街道的一側停滿了電動車,從眾多車頭和座椅的間隙里依稀能看到有人坐在小板凳上吃著米粉,熱鬧的氛圍跟這個小巷形成鮮明對比。
走到店門口,一塊豎著的招牌就立在墻邊,大門房梁上是一塊嶄新的紅色招牌,兩塊招牌上都寫著磨床廠馬記米粉幾個大字。“以前這家店就在房梁上拉了一條橫幅,招牌還是今年四月份才裝上的。”一位顧客告訴記者,之前馬記米粉的樣子街頭市井味更濃,“但是米粉的味道是真的好。”
走進店里,五米見方的空間里,排列著幾張木質折疊小桌,低矮的小板凳讓坐著的人乍一看上去像是蹲在桌子前。店鋪的墻壁和灶臺倒是十分整潔,看得出打掃得十分勤快,但是也架不住時間的磨損,蒙上了一層黯淡。店鋪一側,一塊亮閃閃的“金牌米粉”獎牌與老舊的墻面形成鮮明對比,想必老板也是很珍惜這份榮譽。
一碗粉下肚,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光是鍋燒的脆和鹵水的香,還有店家自制的酸料。脆爽的酸蘿卜絲和酸豆角,讓米粉的風味一下子就豐富了起來,而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吃粉的食客,也讓上午的巷子熱鬧非凡。
★小店故事 傳承四代的“米粉世家”
馬記米粉的現任掌門是“小馬”馬世明,80后的他也是這個家族招牌的第四代傳承人。“我的太爺爺就是做米粉的,后來這技術也一路從我爺爺、父親最后傳給了我。”
馬世明說,他的爺爺馬亮生就在解放橋頭開的粉店,那時候的店面也就是一圈竹籬圍住,米粉也是用石磨榨的。“可能現在沒多少人記得,當初解放橋頭老鹽街上,馬麻子的米粉可是個‘馳名商標’。”
后來,這項做米粉的技術傳到了父親馬定強——老馬的手里。老馬年輕時在磨床廠(現桂北機械廠)做工,直到2002年內退,便再次拿起了冒粉的箅子,馬記米粉從解放橋一路“飛”進了磨床廠。“我爸在磨床廠也算個名人,廠里廠外都知道‘老馬’的米粉好吃。”
現在,磨床廠馬記米粉已經從“老馬”的手里正式交給了“小馬”,店鋪也從原先的磨床廠內搬到了巾山路上。小馬對米粉也有自己的堅持,“桂林米粉有這么長的歷史,有的東西應該傳承。”
熬鹵水,炸鍋燒,做鹵肉,這些桂林米粉的基本元素小馬一直都是親力親為,這些是他想傳承下去的東西。
“自制的酸料也是我們家的一個特色,這是從我爸那里學來的。”小馬說,店里的全部配菜沒有一樣是進的現貨,都是在店里自己制作的。店里現在有十二個酸料桶,里面全是自己腌制的酸豆角、酸蘿卜,“一個桶能泡七十斤左右,但是沒幾天就會被消耗干凈,傳統靠乳酸菌發酵速度慢,腌過頭了還會讓蔬菜軟爛,花這么多功夫這樣做肯定不如買的方便,我們堅持這么做也是為了獲得最好的品質。”
不少專程來吃粉的人也會買他們的材料帶回去,鹵水、鹵肉、鍋燒和自制的酸料,回頭客一點也不少。
“今年四月份我們裝新招牌的時候,還有客人調侃說,我們終于正經搞個招牌了,我反倒覺得,我們這么多年在努力的,一直是磨床廠馬記米粉這個口碑招牌。”
記者陽聃甫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