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一個班上會彈鋼琴的有三十個,屢獲繪畫、書法、圍棋獎項的有十多個,剩下的是學芭蕾舞、藝術體操、擊劍、馬術、主持的孩子。
(資料圖片)
有模有樣、多才多藝,如今的“后浪”們是肉眼可見的優秀。但孩子們不會告訴你的是,在一首鋼琴曲練成前,他們是如何與家長“斗智斗勇”的,因為練習過程中充滿了枯燥,分分鐘令人想放棄;家長們也不會告訴你,孩子們身上看似光鮮亮麗的才藝,是一個個持續高投入、耗費了大量精力,甚至影響親子關系也要堅持下去的興趣班“堆”起來的。
“人均一個”甚至是“人均幾個”的興趣班有沒有必要?如果不走專業道路,普通孩子學到一定程度,是繼續“燒錢”還是“及時止損”?作為家長,如何拿捏孩子興趣與堅持的度?怎樣才算適度參與其中?
在暑期來臨前,本期《親緣》邀請到兩位市民、兩位教育專家,一起探討興趣班的那些事。
“堅持派”vs“放棄派”:
我們都是深思熟慮后做的決定
講述者:莊女士、陳先生
莊女士育有一子一女,女兒今年9歲,鋼琴、舞蹈、軟筆書法學得有模有樣。每每在朋友圈“曬”出比賽獲獎證書,都能引來“哇”聲一片。兒子今年4歲,每周的興趣班就是三節早教課。
兩個孩子的興趣班價格不菲,莊女士算了一筆賬:姐姐的鋼琴課200元一節,每周一次;舞蹈課80元一節,一周一節;書法也是80元一節課,一周一節。弟弟的早教課是100元左右一節,一周三節。這樣算下來,光是興趣班的費用,兩孩子每個月就需要超2000元,還不算接送的油費和因此額外產生的一些費用。
長期堅持下來,考驗的不僅僅是荷包,更是家長的體能和信念:風里來雨里去無怨無悔地接送,全程跟學、跟練。作為琴童的家長,莊女士更能直觀地感受到五年來的不易。為方便孩子練琴,她還買了一臺幾萬元的鋼琴在家里,每天督促孩子練習。
剛開始,孩子是發自肺腑地喜歡鋼琴,但再多熱情也被枯燥的練習磨平了。一段時間后,孩子開始和莊女士“斗智斗勇”。為了逃避練琴,孩子故意拖長寫作業時間,磨蹭到9點就可以直接洗澡睡覺。
莊女士對此充滿無奈,但也表示出了理解:“我們之前約定好了每日練琴一小時。通常安排在寫完作業后的8—9點。為了學琴、練琴,孩子的確犧牲了很多玩的時間。”
為了讓孩子堅持下去,莊女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到后來什么方法都試了,孩子就是不肯主動練琴,親子關系也因此一度緊張。深思熟慮后莊女士將孩子的興趣班停掉了。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孩子主動跑來找莊女士,要求恢復鋼琴興趣班。原因很簡單:班上的同學都有至少一門才藝,在放棄鋼琴之后,孩子和同齡人一比,發現自己除了鋼琴外沒有能“技壓群芳”的才藝。于是莊女士又重新踏上了送孩子上興趣班、日常陪練的生活軌道。
莊女士說,小孩學琴的時間早于同齡人,五年下來,基礎、技法和表現力肯定是要優于剛起步的孩子。目前一些比較難的曲子也能啃下來。因為喜歡肖邦,還自學了小夜曲。但莊女士對孩子的認知也很清晰,盡管孩子已經考過了八級,也斬獲了不少大小獎項,但學琴的人千千萬,專業道路上能出幾個郎朗?“讓孩子堅持學琴,一方面是培養她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希望她能在上興趣班的過程中,感受到堅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和莊女士形成對比的是陳先生,他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決定讓孩子放棄興趣班。此前,他送孩子學習馬術已經六年時間了。這些年來,陳先生一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去距離市區20多公里外的馬場,跟著教練學習,還參加過不少比賽。
對于這幾年在馬術興趣班上的花費,陳先生直言“不想算”。教練費、買專業行頭、馬術考級、來回油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以初級馬術學習為例,一鞍時(45分鐘)接近400元,普通家庭難以長期承受。但看到孩子在馬背上的颯爽英姿,陳先生一咬牙:“怎么都滿足孩子的興趣愛好。”
隨著孩子小升初后,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并且陳先生換了崗位,不像以前那樣有寬裕的時間陪伴孩子上興趣班,與其讓興趣愛好成為生活的負擔,不如就此“止損”。
不少同事朋友對此表示惋惜,陳先生說,自己也曾經糾結,生怕耽誤孩子的天賦,“最初看到孩子在馬術上有點天賦,我的確大膽地想過:會不會他是下一個華天(中英混血馬術運動員,多次代表中國出戰奧運會)?但很快我就恢復理智了,我們家的條件和家庭氛圍,想走馬術專業道路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希望他能從馬術這項運動中培養建立自信、塑造敢于挑戰的精神,同時能豐富精神世界,健美體魄。暫時放棄馬術,不代表完全放棄。在未來合適的時機,也許孩子還會自發地重啟、繼續這門愛好。”
教育專家:家長“好好學習”,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你的孩子在書本上學習東非大裂谷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在暑假去過了。學校剛貼出一個假期南極游學的項目,費用10萬元,一頓午飯的工夫,名額已經搶完了。”一年前,一篇《北京第一代“雞娃”血淚史:雞了20年,還是歸于平凡》的文章,在網上刷屏,引發了熱議。
文章作者小王的母親,是一名哈工大的高才生,在北京站穩腳跟后,一門心思想要培養女兒成為全才。于是孩子小小年紀便輾轉在各大興趣班,芭蕾舞、古箏、跆拳道,加上當時很火的奧數、英語,每一天都被排得滿滿當當。因為嫌棄孩子沒能上好初中,小王的母親寧愿開車一個半小時,也要把她塞到一所一年學費需要幾十萬元的私立學校。但當活在“內卷”中的小王逐漸長成一個普通姑娘的時候,她和那些從小到大被打雞血的孩子一樣,平靜而快樂地接受了事實。“有時候我們拼盡全力,只是為了做一個合格的普通人。”
事實上,青少年時代的辛苦透支,大概率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廣西某教育機構創始人、心理咨詢師舒暢舉了個身邊的例子。他親戚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被家長安排了6個興趣班,分別是鋼琴、畫畫、圍棋、書法、英語、唱歌,周六周日全天排滿,周二、周四加強班。一個月興趣班的費用至少在3000元。鋼琴考級前,請家教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費用達到300—500元一個小時。對于親戚的這個做法,舒暢其實并不贊同:“好比你同時打五份工,你能說出哪份工作是你最喜歡的嗎?都在疲于應付,淺嘗輒止。”
舒暢說,這些年,因為興趣班而產生家庭矛盾、前來求助的孩子、家長有不少。讓他印象深刻的有一件事,兩年前,一位樂群小學的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做心理咨詢。媽媽說,孩子特別不喜歡練鋼琴,一彈到那幾首曲子就煩躁。后來舒暢和孩子溝通后,孩子才說出理由:他不是不喜歡練琴,而是不喜歡彈媽媽要他彈的那幾首曲子,因為那是考級的曲子。而孩子有自己喜歡的曲目。
舒暢建議,無論是指望通過興趣班來培養愛好,還是為未來走專業道路打基礎,家長們都應該問自己幾個問題:給孩子報興趣班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想要培養孩子的興趣,還是自己想當“甩手掌柜”把孩子“寄養”在培訓班上,自己獲得兩小時的喘息時間?同時,是否賦予興趣班太高的期望?這個技能,到底是孩子喜歡還是家長喜歡?如果只是一門愛好,請給孩子一些“彈性”,讓興趣班回歸興趣。
在孩子想放棄興趣愛好的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陪伴、溝通、鼓勵。比方說孩子去學了圍棋,回到家得有人跟他下才行,讓孩子體驗到學以致用和“贏”的快樂。孩子的興趣都是有峰值的,抵達峰值后,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一定是有回落的,并且都會走到瓶頸期、橫盤期。家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而不是說“我花了那么多錢,你要給我堅持下去”這種話。要學會欣賞孩子學到的技能、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感或是瓶頸期的挫敗感。同時也要與興趣班老師溝通,讓老師重新調整課程和辦法,引導孩子持續產生興趣。
桂林某實驗小學創辦人趙燚則分享了一個觀點:“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普遍說來,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多半出于三種驅動:第一種是別人都在學,我的孩子也要學;第二種是通過興趣班,試試看我的孩子在哪些領域有天賦;第三種就是自己沒時間,所以將孩子‘外包’給興趣班。”趙燚說,無論是哪一種出發點,家長都要清楚地找到自己、孩子和興趣班的定位。比方說,你期待孩子通過興趣班感受藝術的熏陶,通過體育運動獲得鍛煉,那么就不要在技能上太嚴苛。
如果想讓孩子走專業道路,那么家長首先要評估孩子是否具備相關的素養,也要評估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財力,家長是否有足夠精力、時間去陪伴孩子進行長時間反復練習。與興趣班相比,如果要培養專業人才,家庭氛圍顯然占比更大。
“繼續”還是“放棄”,
三條建議請收好
暑期將至,各類興趣班也打出了許多誘人的廣告來招徠學員。在報班前,不妨聽聽兩位專家的建議。
第一條建議就是要廣泛接觸,一開始不報長期課程。讓孩子多接觸一些興趣班,多打開感受通道,這才能夠確定他們的興趣點在哪里。不要害怕多嘗試會導致“蜻蜓點水”和“三分鐘熱度”,因為孩子本身所處的年齡段就有“假性興趣”這一說法。在多嘗試、上一段時間的課程后,孩子的“假性興趣”就會逐漸消失。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真的發自肺腑地喜歡所學的東西?還是遇到了瓶頸期?如果孩子實在不喜歡,他們一定會找出各種理由表達自己的抗拒,比如會說上課的地方空調太冷、作業沒寫完等。同時,也要觀察孩子是否因為外界因素才去上興趣班,比方說不少興趣班都會用小禮品、玩具等吸引孩子前來上課。
第二條,同階段最多只報兩個興趣班。很多家長想通過興趣班訓練孩子專注和堅持的能力。但報太多班對這兩項能力無益有害。建議孩子在一個時期,最多只報兩個班,并遵循“一動一靜”的原則,靜態項目鍛煉孩子專注能力,動態項目鍛煉孩子體魄。選定了以后,就要視情況盡量堅持下去。如果孩子想放棄,不妨讓這種念頭“飛一會”再說。同時觀察他為什么想放棄,是獲得的正向反饋少了還是因為在興趣班有不好的體驗?另外,適時地比賽、上舞臺,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有激勵作用。當他們通過努力,獲得了表揚、肯定、成就感體驗等正向的反饋后,他們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從而讓他們繼續堅持下去。切忌把孩子當作“工具人”,忽略他們日常為此項技能付出的汗水,敷衍應付孩子的日常展示,表揚稱贊不走心等,這些孩子們都能感受得到。
第三條,興趣班不能替代親子互動。不少家長都是讓興趣班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小學前父母陪伴他們的是每天放學,初高中是周末,大學是寒暑假,到了工作、結婚成家,可能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了。珍惜相互陪伴的時光,把興趣班當成是兩代人共同學習、成長、交流的機會,無論未來孩子是多一項業余愛好,還是因此受啟發走上了專業道路,興趣班都會成為孩子成長回憶中快樂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