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勞動課程標準: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種菜
桂林試行勞動課程5年
孩子們學得怎么樣?
7日,大河中心校的老師在指導學生們打理學校菜園。記者李凱 攝
市復興小學的勞動課,師生共同護理勞動實踐植物園。(圖片由該校提供)
市第十九中學的動物養殖課堂。(圖片由該校提供)
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今年9月起實施),其中《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1年級到9年級的學生在整理與收納、清潔與衛生、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等學段目標。
記者了解到,桂林是全區勞動教育課程試點地區,從2017年就開始在中小學校試行勞動課程。目前我市各校勞動課程的開展情況如何、孩子掌握程度如何、家長反映如何、未來勞動課如何上得更好……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桂林中小學勞動課程
已試行5年
勞動教育是培養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桂林中小學校,勞動教育一直沒有缺位。
從2017年開始,桂林在中小學校試行勞動課程。勞動教育課程試行以來,市教育局要求各學校開足規定課時,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
桂林市第十九中學在今年春季學期開辟了3大板塊共15個勞動教育項目,如農耕養殖類勞動教育有空中蔬菜種植;校園生態環境綠植種植、小動物養殖;傳統手工藝類勞動教育有剪紙手工藝、竹編手工藝、美食手工藝等。
初一的張同學說,很喜歡學校開展的勞動課,同學們根據愛好選擇,學習不再那么枯燥了。
該校蔣文榮校長告訴記者,學校從勞動課程、師資、場地、設施等方面做了充分準備,在校內新建勞動教育基地,利用勞動基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真正做到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
桂林市復興小學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結合勞動課組織學生開展烹飪、自理、打掃、技能、探索等實踐活動。該校每周還舉行家校共育的勞動實踐課,內容豐富、定時更新,學生人人參與體驗各種勞動。
勞動課上孩子們學得怎么樣?
而根據新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勞動課程分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種,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
按照該課程標準,學校可結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比如烹飪方面:第一學段(1-2年級),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如擇菜、洗菜等;第二學段(3-4年級),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蒸、煮的方法,如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第三學段(5-6年級),做兩三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還要會設計一頓營養食譜;第四學段(7-9年級),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等。
對照教育部要求的勞動課程方案內容,我市中小學生通過以往的勞動課程學習后掌握得怎么樣?記者選擇桂林市復興小學和桂林市第十八中學初中部的三個班級進行了解。
復興小學三年級一個班45名同學,40名同學會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占88.89%,另外5名不是很熟練。十八中學初一一個班參與調查50人,能設計一日三餐食譜的人數30人,占比60%,能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的人數35人,占比70%。另一個班參與調查也是50人,能設計一日三餐食譜的人數32人,占比64%,能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的人數30人,占比60%。
勞動教育不止于學校
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內容引發家長們的熱議。
家長許女士舉雙手贊成勞動教育課,她表示,長輩對孩子比較溺愛,把家庭烹飪勞動都包辦完了,現在網絡發達,外賣方便快捷,如果不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年輕人以后更不愿意在家做飯了。
目前各個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由于師資、場地、設備有限,形式相對單一,有家長擔心高中的勞動課最后會淪為“課程白條”。對此,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自2017年試行勞動教育課程以來,要求各學校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統籌落實地方課程課時,用好地方課程教材,切實開齊開好地方課程。同時落實好地方課程教師,建設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此外,由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學生到教育中心開展綜合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勞動技能的教育和培養,激發其勞動熱情,增強勞動光榮的觀念。
“我覺得將勞動作為一項必備課程和生活必備能力素質要求提出來具有重大意義,在細化標準和充實內容以及優化評價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桂林市火炬中學校長陸衛福說,該校將勞動教育跟傳統文化中四時之變化、農耕種植文化、審美文化以及現代科技文化融合起來,指導和鼓勵學生在家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勞動教育單靠學校是無法實現的,家校合作是勞動教育持續深入開展必須要走的一條路。”桂林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教育中心主任劉樹亮認為,勞動教育應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實現知行合一,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記者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