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白墻黛瓦,三五村民水邊浣衣……這是臨桂區六塘鎮嵐巖村呈現在眼前的景致。這本是桂北的村莊,為何有一種江南水鄉的既視感?
嵐巖村距桂林市區30公里,因村后嵐巖洞而得名,是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村。彭舜三公從江西吉安府安福縣遷來,最初居于會仙鎮馬面村,生三子,一子到嵐巖村附近勞作,見這里山好水好,便喬遷至此,至今已逾16代。嵐巖村村民多數姓彭,有濃厚的“彭祖文化”。
修葺一新的土坯房。
嵐巖村的北面,有地下河水長年不斷涌出,形成了一汪碧綠清澈的山泉,叫彭祖泉。泉水和后山八洼流出的地下河水匯成河流,名為貫山河。小河自北向南流經嵐巖村后折而向東,河西南為村莊,河東北為農田,村后為嵐巖山,遠處群山環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小河上,一艘小小的烏篷船好似把人帶到了溫柔的江南水鄉;水面上一只鴨子游過,腳掌賣力地撥開水面,留下層層漣漪……清澈的水中,水草豐茂,成群的魚兒活躍其間;兩岸垂柳依依,茂林修竹,油菜花盛開;溪邊小道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們在悠閑地散步;一幢幢嶄新的民居錯落有致,粉墻黛瓦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這是鄉村獨有的恬靜畫面。
錯落有致的民居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
一座石板橋的存在,更為平靜的河面增添了些許韻味,成為點睛之筆。據了解,這座橫臥于小河之上的石板橋始建年代無考。但據嵐巖村的歷史沿革考證,該橋應為清初所建。石板橋為四墩五跨式平板料石橋,全長15.31米,寬約1.2米,通高約0.93米,橋面石板厚0.23米,雖飽經滄桑,但保存完好。近年來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橋墩改為風化石,橋面在原有基礎上用毛料石拓寬,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古橋的不遠處,一座新建的拱橋與其相呼應,當地人稱之為安和橋。新舊相融,互為輝映,美麗鄉村正煥發著真正的美好。
近年來,嵐巖村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廣西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項目中首個通過考核驗收的鄉村。村莊在設計上既注重突出當地特色,又注重與周邊村的和諧,在提升馬頭墻、飛檐翹角、白墻黛瓦等傳統民居要素的同時,將平改坡,達到觀賞性、實用性、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和諧統一。
在嵐巖村的游玩時長,基本是半天時間,但是如果時間充裕,可以選擇住一晚上,體驗鄉村的寧靜和慢生活。記者看到,鄉村常見的土坯房在這里已搖身一變,成為了精品民宿。
記者了解到,該村引進的民宿項目,采取“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模式,即按照“一戶一宅”把有利用價值的老舊房屋收歸集體,以城投公司作為業主,整合部門資金,出資入股投入前期建設,村集體以土地、舊房入股,與民宿團隊、龍頭企業共同開發、共享利益。
山腳下碧綠清澈的水潭。
走進嵐巖村,江南水鄉是它給人的第一感覺,但細節處無一不透露著這個古村特有的人文風情。
在民宿區的不遠處,記者一行人被一個圓形的池子所吸引,紛紛猜測其用途。后看到一旁寫有“六塘斗雞”四個字,才知道這是一個斗雞池。《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一書介紹,在清乾隆年間,六塘就開始有了斗雞。當時,六塘鎮是桂林著名的商貿集鎮之一,經濟繁華,商賈云集,斗雞也隨商人被引進了六塘,后來逐漸從一種賭博項目發展成為體育競技和民間娛樂活動。自有斗雞活動以來,除了群眾中小規模的比賽外,在節日里通常都會有大型的斗雞比賽。1964年后,斗雞比賽成了六塘的傳統春節比賽項目,延續了幾十年。每逢比賽期間,桂林市六城區、陽朔、永福以及六塘鎮周邊鄉鎮都會有愛好者帶著斗雞前來參賽和觀戰,甚至還有人專程從河池、百色等地趕來。這一活動已成為斗雞愛好者的一大盛事。2008年,六塘斗雞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靜的水面上,停泊著小小的烏篷船。
走在嵐巖村,不時能看見用辣椒做成的裝飾品。它們或是被用來拼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或是被串聯成了五星紅旗,懸掛于民居屋檐下。可以猜測,辣椒一定是這里的特色產業。
原來,種植牛角辣椒一直是當地的傳統產業,有近200年歷史,是辣椒育苗和種植基地之一。牛角辣椒肉厚皮脆、辣味適中,煮熟不脫皮。因為村民經常在河里洗辣椒,河里的魚都吃慣了辣椒,可以拿辣椒釣上來。如今,牛角辣椒已通過京東、桂林蔬菜批發市場等平臺線上線下銷售,走出桂林,走向全國各地。
記者還了解到,嵐巖村后山上有上百畝的紅楓林,每到金秋時節,山谷層林盡染,絢麗斑斕。此外還有數處古冰川遺跡天坑,村里至今仍保留著一段明末古墻。嵐巖之美,需要用四季去細細品味。
路書
自駕可導航“臨桂嵐巖”,也可搭乘六塘的班車抵達。游覽完嵐巖村,可順道參觀雙鳳橋。該橋是桂林最大的石拱橋之一,距離嵐巖村大概3公里。游美麗鄉村,品古橋古韻,實屬一段收獲滿滿的行程。
來源丨桂林日報(記者胡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