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倩)日前,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市強化兜底保障,穩住了民生保障的基本盤。2021年,全市有城鄉低保對象21.29萬人、城鄉特困對象3.09萬人;累計發放低保資金7.03億元、特困資金2.52億元、臨時救助資金1947.6萬元。
為鞏固拓展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我市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對新增脫貧不穩定、易致貧返貧的5257人進行排查,對患病支出超過2萬元的1214戶家庭進行排查比對,2664名困難群眾通過“政策找人”行動被納入低保,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針對困難人群,我市全年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56.43萬人次,金額4514.7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68.35萬人次,金額5468.12萬元。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6357人次,金額733.7萬元;發放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10715人次,金額721.2萬元;發放高齡津貼7455.89萬元,惠及80歲以上老年人14.2萬人,兜牢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網。
我市還建立了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和防止返貧監測機制,強化社會救助城鄉統籌,逐步推進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實行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回頭看”,將1023人納入低保;對675戶脫貧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的,實施6個月的救助漸退期;對因突發變故致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9005人次給予臨時救助。市、縣兩級均成立了桂林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慈善呵護,關愛童行”、“金秋助學”等未成年人關愛活動,慰問兒童5000多名,投入資金120余萬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據了解,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認定辦法和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政策,加強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落實好低保漸退、就業成本扣減等政策,繼續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按“單人戶”納入低保。健全困難群眾救助快速響應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和“12345”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專席平臺作用,為困難群眾提供救助服務,堅決防止因“脫保”“漏保”等造成的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