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喜生
數百年前,臨桂兩江古鎮是出入融安、融水和靈川、龍勝的要道,商貿交易輻射貴州、云南、湖南。古往今來,忙碌的商販,樸實的居民,打造了兩江諸多遠近聞名的品牌,如鐵器加工、木材家具等,也推出了很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如牛血、馬蹄糕、湯圓、米豆腐等,其中名氣最大的當數兩江米粉酒。
兩江小吃品種多
兩江鎮的小吃攤位一般不躋身鬧市,只須在圩亭邊或參天古樹下,鬧中擇靜。一兩頂遮陽傘,三四口大鐵鍋,圩民或游客分坐在方桌兩旁的長條凳,你方食罷我登場。攤主不像酒店的迎賓小姐那樣光鮮照人,她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專心致志地做手上的活。當你進入她們視野時,幾個腰系圍布動作利索的大嫂或伯娘,就操本地特色方言,親切地呼你“大哥”:“來一碗吧?”語辭中絕無強人所難。于是,你坐了下來:“米豆腐來一碗!”“上一碗牛血!”
案板上,佐料目不暇接,酸辣咸淡,蔥花蒜米炒花生胡椒粉,任你選,由你加。品嘗完畢,再加一塊錢,她會把四塊方方正正、晶瑩剔透的米豆腐,和小包調配好的湯料交到你手上。帶著它回到家,你肯定能得到家人的夸贊,最后享盡口福的還是你。
做客兩江,品嘗當地小吃是分季節時令的,冬天有冬天的品種,夏天有夏天的吃法。做水糕的楊家妯娌手藝精巧,不但繼承了前輩的手藝,且發揚光大。夏天,她們每天賣出的水糕都在四五百個以上。一個水糕不大,但小吃講究的是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到了冬天,妯娌倆改做馬蹄糕。她們做的馬蹄糕,形狀、大小和馬蹄差不多,白里帶黃,熱氣騰騰,酥香可口。三十多年前,五集電視連續劇《風雨桂林城》里,凜凜寒風中頭戴棉帽,挑著木頭擔子在兩江大橋頭,或街頭巷尾沿街叫賣的老師傅,就是她們的公公。
獨具風味米粉酒
傳統食客推崇桂林米粉,是因桂林米粉在制鹵、熬湯方面選材精,配方神,而兩江的米粉酒則獨具風味。
在民間,品嘗各種美食,食客們多只身一人單桌捧碗享受;而兩江米粉酒則不同,可理解為“米粉酒席”,七八個、十多個親朋好友圍桌而坐,大碗喝酒,海闊天空,氣氛熱鬧融洽。
米粉酒在兩江鎮已有數百年歷史。最先食客們就著八仙桌,四人圍坐,小碟小碗,精致素雅;時至今日,八仙桌已改成高矮不一的圓桌,下酒料選用豬、牛、馬的精華內臟。兩江古鎮的牛市,規模在桂林周邊市縣數一數二,每天銷往各地的豬、牛、馬多的是,所以上乘肉品特別多。這里剛出屠宰場,那邊就直接上菜板,新鮮嫩和,不放冰箱保鮮及冷藏,肉品在采買時都未用清水漂洗,食用之前用四十度左右溫水清洗。至于熬煮火鍋的佐料,也不選用傳統的八角老蒜和味精醬油,只用少許白酒加些生姜,在鍋中用文火煮沸。
喝米粉酒,除了大飽口福,還能使你大飽眼福,因為你可現場觀摩手工制作,壓榨雪白均勻的米粉。在兩江,給賓客們送酒的米粉,依然用古老的傳統方法制作。攤位旁的大磚灶,幾塊熊熊燃燒的木柴,鍋內熱氣騰騰,店主將干米粉末就水和勻,發酵,然后夫妻倆使出全身力氣推揉搓壓,投入榨機,繃緊栓蓋,彎腰弓背,傾盡全力壓在臂桿上。伴隨著陣陣吆喝聲,圓滑細膩、如銀線般的米粉緩緩落入湯水沸騰的大鍋,這一過程,亦是一幕難得目睹的場景。
萬事俱備。上座,滿酒,舉杯,執筷。面對這上好的下酒料,你必須沉住氣,莫心急。君不聞讀三國看紅樓,須搖一葉葵扇,捧一杯清茶,燃一支香煙,慢慢回味。喝米粉酒何曾不如此呢?談古論今,天南海北,上下五千年,兒女情長,家長里短……推杯換盞,一醉方休也不為過。
如今,米粉酒已成為兩江古鎮的飲食品牌,居家過日子的朋友,會隔三差五地你請我請;外出打工掙錢回來,首先必飲米粉酒。據說,有在國外生活的兩江人,還專門回來古鎮,就沖著這兩江米粉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