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暖,讓市民們感到春意漸濃的不只是陽光,還有餐桌上的味道。隨著本地新鮮野生蔬菜陸續上市,“吃春”成為了市民品味春天的方式。
近日,記者走訪市區各大農貿市場發現,不少蔬菜攤點都擺出了春季野菜,比如椿芽、蕨菜、春筍等。攤子上的野菜數量雖然不多,但都十分受市民歡迎。這些野生蔬菜豐富了市民的餐桌,也成為桂林人追求健康、感受春天的“熱寵”。
市民菜市場里忙“淘菜”
春暖花開,萬物生長,桂林菜市場的攤位上也顯露出“別樣春色”。
在紅頭嶺菜市內,記者看到不少攤位上都擺著放有鮮嫩香椿芽的籃子。攤主李老板告訴記者,他的香椿芽是從村里的香椿樹上摘的,因為收成全看香椿樹的長勢,所以并不是每天都能有賣,“我隔兩天才能采到一籃子,而且,香椿芽也就是這個月長得多,過段時間就摘不到了。”
據菜攤老板介紹,椿芽有獨特的香氣,吃的時候先洗凈焯水,再搭配小米辣稍微翻炒入味就是一道特別下飯的小菜。這樣做出來的椿芽又脆又嫩,香味濃郁。據了解,在香椿芽頭茬上市的時候,價格曾高達每斤約40元。現在隨著天氣轉暖產量上升,價格在每斤20至25元之間。
在金山市場的蔬菜區,一位“懂行”的女士正蹲在攤位前“淘菜”。她挑了一把蕨菜,然后又選了一把薄荷。“前段時間一直在吃蘿卜白菜,現在就想找些野菜來換換口味。”這位女士說,她是專程來找這些“好東西”的,有時還能遇上雷公菌、狗肝菜等,用野菜來搭配家里的臘肉味道簡直是一絕。
在桂康菜市的蔬菜區,不少攤主售賣菜花、蘿卜等常見蔬菜的同時,也擺著幾把用稻草捆起來的野菜。
記者在市場逛了一圈,在售賣的野菜除了椿芽、蕨菜,還有春筍、藠頭等。因為它們數量不多,在其他成堆的蔬菜里面并不顯眼,不仔細“淘菜”還真不容易發現。一名商販告訴記者,桂林春天比較常見的野菜除了蕨菜和春筍還有白花菜,許多買菜的市民會專程來挑選。“這些野菜都是5元一把,到中午的時候基本就賣完了。我準備等過段時間摘些艾葉等能用來做粑粑的野菜來賣。”
踏青之旅也是摘菜之旅
最近,市區周邊迎來了不少踏青游玩的市民。田野里,各種各樣的野菜漸漸露頭,吸引了一群人專程前來采摘。
市民陳女士經常約上兩三個好姐妹一同出門踏青,幾人在目的地先是拍照留念,隨后就一起提著小袋子開始摘野菜。陳女士說,下過雨的荒地里最容易找到野菜,經常就在樹叢旁或者田邊就能找到成片的驚喜。“我們幾個人去過很多地方,奇峰鎮、平山、大圩、二塘、長海、定江、堯山都能找到野菜,尤其是平山那邊的野菜最多。”
據她介紹,白花菜等野菜是她家春季餐桌的常客,尤其在經過春節一段時間的大魚大肉之后,這些有些許苦澀味道的清淡小菜有著別樣的吸引力。“以前我家里的老一輩都說,這些野菜可以清熱降火,吃起來微苦但是有回甘。現在,我每年春天都像饞蟲發作一樣特別想吃。”
經常吃野菜的市民秦女士告訴記者,踏青跟摘菜對她來說常常是綁在一起的固定項目,只要是去野外游玩,她的眼睛就會不自覺轉向地面和樹叢,開始尋找野菜的蹤影。“有些時候,我都覺得野菜比風景更有吸引力。我現在已經在提前計劃清明回家掃墓的時候摘哪些野菜了。”
野菜味美但不能亂吃
這些來自山間水畔的野菜憑借獨特的味道,以及“野生”、“天然”的標簽吸引了不少粉絲,但是市民在選購、采摘野菜的時候還是得注意辨別,避免誤食有毒有害植物。
記者從桂林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對于野菜并沒有較為完善的界定和檢驗標準,大部分攤販與市民只是靠經驗辨識,有些也缺乏科學依據。對于一般市民來說,偶爾吃一頓野菜嘗鮮并無不可,但是一定要選擇熟悉且食用過的野菜,不要貿然嘗試陌生植物,尤其是陌生菌類,以避免造成食物中毒。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提醒,即使是香椿、蕨菜、春筍等常見的野菜,不注意烹飪方式也容易導致問題。例如香椿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市民在食用時應該挑選嫩芽,在烹飪時最好先用沸水焯燙,再用冷水浸泡洗凈,這樣就可以大幅減少亞硝酸鹽的含量,還更容易保留其口感與香氣。
對于外出自行挖野菜的市民,建議不要選擇公共綠地,這些地方生長的植物容易遭受廢水、汽車尾氣等污染,其“綠色”程度實際上遠不如普通菜農種植的蔬菜。
該負責人再三提醒,在不能夠有效識別野菜品種的情況下,不要貿然采摘食用,也不要混合配搭食用。如發生中毒事件,先要保留食品,有利于后期檢測和識別,可先采取一些催吐的辦法處理,并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記者陽聃甫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