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生態修復工程(三期)全面完工修復面積達5.7萬平方米
本報訊(記者劉倩)為保護好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市從2018年以來,陸續組織開展了桂林喀斯特生態修復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有效改善了景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日前,記者從桂林漓管委了解到,桂林喀斯特生態修復項目三期已全面完工,生態修復點位8個、面積達5.7萬平方米。
三期工程在漓江風景名勝區重點開展:遮擋可視創傷面、恢復修復地段自然景觀的效果,提升重點區域村莊自然生態景觀,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態環境;修復公路段受損的山體、邊坡,恢復該地段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生態植被;修復歷史遺留采石場采掘區域山體邊坡,恢復修復點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生態植被;提升部分沿江村莊的風貌并修復沿江破損岸線的自然景觀。
在三期工程開展過程中,桂林漓管委綜合施策,開展污水治理、防洪護岸、景觀工程建設,保護漓江景觀生態環境,改善了原住民的景觀環境和人居環境。其中,在三期工程冷水村岸線修復點修建風雨亭,為村民群眾和游客提供遮風避雨的候船場所,修建生態停車場,方便游客停車,并種植喬木進行遮擋,解決車輛亂停亂放秩序差問題。修復后,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基礎條件。
工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始終秉持“近自然”,即按“工藝自然、材料自然、景觀自然”的原則實施,把生態修復融入自然景觀之中。如今,茂盛的植物遮擋住了可視創傷面,恢復了自然景觀,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肖家嵅、靈口、大巖頭、暗嵅等采石場原先裸露的山體已被植物完全覆蓋,野生動植物在其中繁衍生息,維護了漓江風景名勝區喀斯特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經過三期工程修復,漓江風景名勝區喀斯特生態修復成效顯著,特別是陽朔興坪漁村生態景觀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在漁村漁業隊岸線生態修復前,該村全年接待游客14萬人次,在實施生態修復后,雖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仍接待游客達31.5萬人次,村民旅游收入比生態修復前增加360萬元,集體增收40萬元。2021年國慶期間上島游客4.16萬余人次,為2019年同期的2.1倍。村莊的民宿入住率和農家樂接待游客量都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