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對8個品牌40款名稱中含有“豬肉”或“牛肉”字樣的速凍產品探訪發現,有18款產品配料表存在混有其他肉類的問題,涉及多家知名品牌。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我原先一直好奇,為什么牛肉比豬肉貴,但速凍牛肉水餃能做到跟豬肉水餃一個價格,今天看了配料表才明白。”
速凍水餃標稱“牛肉大蔥水餃”,但配料表顯示添加了豬肉;“薺菜豬肉大餡餛飩”,里面添加了雞肉……明明想嘗嘗“牛肉大蔥”的美味,卻可能吃下了豬肉或雞肉,對于顧客來說,這種被糊弄的感覺必然會讓人心里不太舒服。對此“標”里不一,涉事商家回應,在“牛肉水餃”里添加豬肉與雞肉、“豬肉水餃”里添加雞肉,是為了改善餡料口感,在配料表中已經如實體現,產品名稱如此標注合乎要求,并不違規。但網友們紛紛表示,“感覺自己被商家誤導了”“我覺得接受不了”“實話只說一半等于撒謊”。
其實,“混肉”現象并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而是伴隨速凍食品行業發展而誕生的。所謂的“口味需要”僅僅是速凍食品企業使用多種肉類的一個原因。近年來,速凍食品行業“內卷”嚴重,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一些速凍食品企業會將豬肉部分替換成雞肉、大豆蛋白等,以降低成本,維持終端低售價。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品質難免下降,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之下,必然會流失部分消費者,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使用“混肉”,雖然符合食品行業規定,合法但不合理。無論是為了改善食品口感還是降低成本,速凍食品企業都不應該揣著明白裝糊涂,不能把“一直如此”當作理由,更不能用“行業規則”來解釋“偷梁換柱”。
速凍產品,行業口碑不能被“速凍”。一方面,有關企業商家要多點誠意、少些套路,不要玩文字游戲,傷了消費者的心,要提高目標群體對品牌、產品的忠誠度,依靠實打實的產品質量、口碑贏得產品溢價空間;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進一步完善速凍食品行業標準,堵住行業漏洞,規避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再次出現。此外,消費者購買速凍食品時,一定要看食品配料表,不能只看產品名稱,對于價格明顯偏低的肉類水餃,要謹慎購買。(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