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近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將與全球能源貿易巨頭維多集團在新加坡成立合資公司,擴大中國內地市場的天然氣進口業務。預計從2023年起,合資公司將向中國市場提供不少于80萬噸/年的天然氣,2026年突破500萬噸/年。
這是中國積極擴大能源進口的一個縮影。全球能源市場的波動變化以及中國對能源需求的旺盛,使得中國能源進口步伐持續加快。這一勢頭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也將延續。商務部日前發布的《“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增加能源資源產品和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
多因素促能源進口擴大
天然氣是當前全球市場非常關注的能源產品之一。今年以來,中國的天然氣進口快速增長,呈現量價齊升的明顯特征。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中國累計進口天然氣9907.4萬噸,同比增加1809.6萬噸,增幅達22.35%;累計進口額為395.53億美元,同比增加126.25億美元,增幅為36.89%。
不只是天然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尤其是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包括鋼材、煤炭、有色金屬、石油等在內的大宗商品漲價風潮席卷全球各地,也帶動了相關大宗商品的進口。以煤炭為例,據海關統計,1-10月份,中國共進口煤炭25734萬噸,同比增長1.9%。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表示,中國能源進口的擴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在疫情發生之后,中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復工復產,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中心。伴隨生產的擴張,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加大,而自身的能源供給存在缺口,因此進口需求較大。二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極推進“雙碳”戰略,加速了能源結構的調整,對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加大,對石油和煤炭的需求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不過,能源替代的過程比較漫長,不會立竿見影地體現在市場上。三是疫情在海外持續蔓延使能源供給受到影響,引發全球性的能源供需不匹配,導致價格上漲,也對進口擴大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天然氣為例,從全球來看,今年春季以來,國際三大天然氣(LNG)價格總體全線走高,呈現“淡季不淡、逆勢上漲”的特點。截至11月25日,美國亨利港天然氣現貨價格為4.90美元/百萬英熱,比年初增長105.6%;荷蘭交易所TTF價格為30.46美元/百萬英熱,比年初增長345.6%;日本LNG到岸價35.31美元/百萬英熱,比年初增長160.7%。從國內來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2日的價格達到7871元/噸,為年內最高點;12月1日雖然小幅回落至7102元/噸,但仍比3月2日3138元/噸的年內低點上漲3964元/噸,漲幅達126%。
能源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預計未來10年,中國能源、電力消費年均分別增長1.4%、4.6%,要支撐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對能源的總需求量還將進一步擴大。”國網新能源研究院黨委書記張運洲表示。
不過,張運洲強調,隨著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加快推進,中國加速實現“雙碳”目標,在總量增長的同時,中國能源格局將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是以煤炭為主體的化石能源依然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基石。展望未來能源供應體系,以煤為主體的化石能源仍將發揮重要作用,預計中國煤、油、氣消費將依次達峰,達峰前仍有一定增長。二是對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加大,預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
目前,這些變化已經有跡可循。據海關統計,在當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進口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中國在天然氣進口量價齊升的同時,對煤炭的進口均價每噸89.8美元,同比下跌13.1%。與此同時,1-10月份,中國累計進口原油42505.5萬噸,同比下跌7.2%。
商務部近日發布的《2022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總量、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明確,2022年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為24300萬噸,這一數額維持了去年的規模。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為49.8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2%。其中,煤炭占56.8%,石油占18.9%,天然氣占8.4%,一次電力(包括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不包括火電)及其他能源占15.9%。
李俊峰認為,著眼“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一方面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優質能源進口來推動國內能源結構調整,同時也需增強儲備,注重能源進口來源地的多元化等;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完善能源利用技術,提高清潔利用能源的水平。(記者 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