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美行業備受關注。近日,滬深交易所要求在交易所新掛牌的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ABS)中禁止“醫美分期貸款”入池的消息傳出。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曾發文禁止臨床開展“小腿神經離斷瘦腿手術”,國家藥監局也發文提醒消費者刷酸需在醫療機構進行,加之此前八部門聯合開展的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整治行動,多重動作釋放出醫美行業監管趨嚴的信號。
醫美貸受約束
據媒體報道,上交所、深交所要求新掛牌的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禁止“醫美分期貸款”入池,此要求僅針對新發ABS,已發行的不受影響。此消息引發行業震動。
實際上,禁止新增醫美貸似乎并不突然。今年6月9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曾發出《關于規范醫療美容相關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倡議》。倡議提出,金融機構及其第三方合作機構向消費者推介醫療美容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產品時,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明示貸款主體、年化綜合成本、還本付息安排、違約責任、逾期清收以及咨詢投訴渠道基本信息。
“很多醫美項目的價格都不低,而且有的并不是做一次就行,需要持續去做,這樣的話花費就更多了。”北京的小楊常去醫療美容機構做皮膚護理類的醫美項目,她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自己做的醫美項目以五次為一個周期,每次費用約為5000元,但需要一次性付清一個周期的費用,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因此,自己去的醫療美容機構也支持分期付款。
由于醫療美容消費單價較高,而醫美消費群體又趨于年輕化,對于想做醫美項目卻一時無法付全款的人而言,醫美貸是他們緩解經濟壓力的一個方式。然而,部分消費金融機構和醫美機構合作推出“醫美分期”“醫美貸”等產品存在誘導消費者過度借貸的現象,醫美糾紛不斷,也讓醫美貸受到爭議。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美機構分會副會長田亞華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醫美分期行業亂象頻發,醫美市場也成為“騙貸”與“誘貸”的高發地。這次深滬交易所聯手封殺醫美貸,在資金端對其“釜底抽薪”,意味著國家揮向醫美的整治重拳已經發力。
“(叫停醫美貸)短期對醫美行業會有一些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這對醫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好事。”田亞華表示。
規范醫療美容服務
除了在醫美貸上予以規范外,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等部門也發文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規范醫療美容行業。
7月30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關于禁止開展“小腿神經離斷瘦腿手術”的通知》,明確該手術缺乏科學依據和循證醫學證據,直接導致神經不可逆損傷和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存在嚴重安全性問題,有悖于醫學倫理原則,禁止“小腿神經離斷瘦腿手術”應用于臨床。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該小腿神經離斷瘦腿手術是通過切斷腓腸肌內、外側頭肌支神經的方法,使腓腸肌萎縮,從而達到小腿塑形瘦腿的目的。在國家衛健委明確禁止開展該手術前,此類手術多在醫療美容機構進行。
此外,8月11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了名為《科學認識“刷酸”美容》的科普文章,提示公眾科學認識刷酸美容,從“刷酸”的定義、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化妝品中的“酸”管理要求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說明。文章表明,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妝品。
近年來,醫美行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醫療美容手段實現變美的心愿。根據艾瑞咨詢統計與預測,去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約為1975億元,同比增長11.6%。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115億元。但另一方面,醫美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很難核實其經營水平和能力,也由此出現了糾紛或醫療事故。
醫美行業監管趨嚴
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人出于對美的追求接受醫療美容,但醫療美容存在著不小的風險。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數據顯示,平均每年因黑醫美致殘、致死人數大約有10萬人,非法針劑占比66.7%,非法從業人數超10萬人。醫美行業亟待規范。
“醫療美容有必然性,但不能無序發展。”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表示,醫療美容行業需要制度保障、標準規范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明確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郵政局、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八部門聯合開展整治行動,于今年6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活動,嚴格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