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再給消費金融公司合規經營敲響警鐘。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劍指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營銷宣傳夸大誤導、產品定價管理不規范、不合規催收等七大問題。
事實上,這不是消金公司第一次被點名,《通報》所指出的7類問題也是部分消金公司違規經營的老問題。從2010年4家消金公司初設,到目前29家消金公司獲批開業,消金行業快速發展,但合作機構管控不力、違規收費、不當催收、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等亂象也逐漸暴露。在銀保監會發布的2020年非銀行機構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要點中,前述亂象赫然在列。去年10月,招聯消費金融公司就因存在夸大及誤導宣傳、未向客戶提供實質性服務而不當收取費用、對合作商管控不力、催收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而被通報。
不可否認,消費金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為提升金融可獲得性、促進消費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消金行業還將隨著我國經濟和消費市場的發展而穩步前行。但需要強調的是,所有金融活動必須在監管框架內合規開展,消金行業也不能例外。
制度規則不斷出臺,監管框架更趨完善,合規經營是消金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治亂象力度,在鼓勵消費金融創新發展的同時,對校園貸、現金貸、網絡小貸等業務及非持牌機構進行嚴格管理、整頓。得益于審慎包容的監管態度,消金行業開始步入規范發展軌道。尤其是近一年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消費金融公司監管評級辦法(試行)》等文件相繼發布,為消金市場有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愈加完善的監管制度釋放出明晰信號,即消金行業要在審慎監管框架內合規發展。也只有積極擁抱監管,相關機構才能為有序創新、提升實力創造空間。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機構合規經營是消金行業穩健發展的基礎。當前,行業資源加速向頭部機構聚集,消金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在嚴監管下,消金機構資金成本問題凸顯,行業利差收窄。部分機構為搶占市場份額、獲取收益而忽視風險管控,客戶資質下沉、多頭共債和過度授信問題明顯,公司治理水平薄弱。這些違規行為無疑會加大機構底層風險,威脅資產質量,不利于機構自身和行業的穩健發展。醫美分期糾紛、教育分期培訓機構跑路這些發生在消金領域的風險事件也時刻警示著我們,消金行業穩健發展須把合規經營放在首位。
合規經營是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一環。“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機制不完善,部分職能未落實到位”是《通報》中反映的馬上消費金融公司存在的一項重要問題,其實也是消金行業的頑疾。長期以來,捆綁收費、隱藏利率、野蠻催收等典型問題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金融權益,也使一些消費者對消費金融服務望而卻步。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權益,是消金機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需要明確的是,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獲客是消金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行業要從初創到成熟,普遍要經歷發展、規范和調整階段。從粗放到合規,行業或許會經歷短期陣痛,市場加速優勝劣汰。但實踐證明,只有合規經營,機構和行業才能走得長、行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