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貨在運輸過程中遭受損耗,麻煩送一批品質好的過來。”4月4日,“陳姐美食驛站”的負責人陳玉梅與草莓供應商溝通著貨品問題。
“質量永遠是我們選品的第一標準,也是我們團購得到顧客信賴的關鍵。”陳玉梅告訴記者,隨著數字化時代到來,她的店里增加了社區團購,目前團購群里面活躍人數約2000人,每日團購訂單量有50多單。
陳玉梅整理貨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起初,陳玉梅的小店只零售炸雞、披薩等快餐,當社區團購剛剛興起的時候,她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承接起了團購業務。
“多元經營是現在小店的生存法則。”陳玉梅笑言,打開她的團購群,安順裹卷、三穗板鴨、興義桃酥等各地美食應有盡有,每個商品的購買數量大約100單。
“我們每天在群里能推送上百條團購商品信息,顧客點擊就能下單,和網購一樣容易,訂單隔天就能配送。”陳玉梅說,不僅省去了挑選的時間,社區團購的商品價格還能比超市便宜很多。
陳玉梅的小店
如今,散發香味的餐館、時尚潮流的服裝店、芬香撲鼻的花屋等小店作為城市商業的“毛細血管”,連接著千行百業,服務著千家萬戶。
4月5日早上6點,在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旁經營著自助燒烤店的趙德柱忙碌著開始準備一天的食材,“今天店里面18桌全部滿座,顧客超100人。”他告訴記者。
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周邊的燒烤店
天氣漸暖,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也成為了市民們周邊游的最佳選擇之一。趙德柱對自家的燒烤店進行了升級改造,“我們進行了翻新裝修,增加兒童玩樂區,旨在提升顧客的舒適感和體驗感。”他表示,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市場選擇愈發多樣,只有精準捕捉消費者心理才能引客流。
人們的消費心理在悄悄變化,從事服裝行業十余年的許女士也有著深切感受,“曾經網絡購物對實體服裝店沖擊很大,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顧客逐漸從注重方便、性價比轉向注重品質,‘看得見、摸得著,能上身試穿’變得愈發重要。”她說。
顧客正挑選服裝
各渠道有著自身的優勢,“拿我的小店來說,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根據顧客的身材、膚色、氣質等,提供多套穿衣搭配方案供顧客選擇,售賣的不單是貨品,更是提供穿衣技巧的服務。”許女士說,她的小店為消費者提供著更好的消費體驗,持續吸引客流,小店經營隨著天氣“暖”了起來。
大街小巷人來人往,一片喧囂,一家家方寸小店,構成了城鎮的“毛細血管”,聚集了“人間煙火”,消費市場展現的蓬勃活力隨處可見,“小店經濟”正釋放著“大能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露
編輯 桂榕
二審 張恒新
三審 孫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