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奮力推進城鎮大提升,堅持走以人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
(資料圖片)
都說城鎮化是個筐,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裝,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個“新”筐裝什么?怎么裝?近日,記者分赴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探尋貴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功經驗。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產業發展是一個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要素,產業發展了,就解決了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問題,使農業轉移人口不僅進了城、留下來,還能穩定生活下去,最終享受到應有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產業引領下,城鎮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品質大步提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才能充分體現。
都勻全景圖 盧桃 攝
搶抓機遇布局產業體系
產業是城鎮經濟發展的前提,城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抓好產業發展是實現居民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各地搶抓機遇布局產業體系,讓產業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器,最終實現產業留人。
獨山縣是貴州的南大門,基于優越的地理環境,該地以做強基礎材料、做大電子信息制造、做專裝備制等特色工業布局產業體系。
“我們這里目前有600多個工人,已累積用工12000人次了。”在貴州標準電機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公司經理龍國印告訴記者。公司已成為吸納就業的微型馬達屬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了方便使員工就近居住,公司還在園區附近修建了家屬樓。
“獨山搶抓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支點城市機遇,正積極建設打造貴州南部產業轉移示范區,以工業倍增行動為抓手,推動產業聚集,做強城鎮經濟支撐,以產聚人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獨山縣委書記李景寬說。
在金沙縣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同樣高度重視產業建設,提出堅持“產城一體、產城互動、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強化白酒、煤電、園區產業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培育縣城內生增長動力和“造血”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應建立在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而產業發展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關鍵。數據統計:2021年,貴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4.75萬人,城鎮對勞動就業的承載能力穩步增強。
產城融合完善公共設施
立足城鄉融合發展趨勢,打造特色的模塊化產業集群,實現產城融合,通過完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提升城鎮品質。
來到貴州東大門的玉屏侗族自治縣,當地依托玉屏·大龍一體化發展,完善“一核兩軸三片”的城鎮空間格局,做強城鎮產業經濟,持續提升城鎮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基礎設施服務能力,聚焦縣域教育水平提升,以“集團化”辦學撬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當地人口承載力、內需帶動力、發展競爭力等不斷增強。
玉屏侗族自治縣印山民族小學教師顧琪參加交換教學以來,自己既是老師,更是學生,“聽了不少老師的課堂,參加了不少實踐教學活動,教學質量、教學視野得到極大提升。”2022年第一季度,該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100%;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15.25%。義務教育失學輟學學生實現了動態清零。
獨山三中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了周邊學生前來就讀,副校長孟警梅笑著說,學校建成后,周邊蓋的房子也多了起來,有了穩定的就業,家長們至少有一個在家陪孩子讀書。
走進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清爽整齊的小樓房和干凈的街面。
“社區都是移民搬遷安置人員,共2491戶11761人,通過7個幫扶車間和合作社平臺,讓社區約6000的青壯勞動力人口有一半在當地穩定就業。”城南社區黨委副書記楊秀江告訴記者。
完善的便民生活配套設施,穩定的就業機會,綠意盎然的社區環境,社區居民愜意的生活讓人羨慕。
以人為本打造中心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通過提高產業支撐能力,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促進城市治理優化完善。
遵義播州區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產業優勢,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中實施工業企業“退城進園”,而管理和指導“退城進園”和擴園的茍江(和平)經開區,區內聚集企業24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家,10億級企業6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
如何解決企業員工出行問題,播州區人大代表羅明乾提出“關于優化調整播州區城區公交線路的建議”的提案。后經過優化城市公共交通,播州區現已達到公交車93輛,開通線路15條。
安順市作為黔中重要城市,其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日益突現。近日,安順市成功申報國家“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走進安順百靈虹湖灣小區,記者看到,海綿城市理念設計項目隨處可見,通過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等方式,實現自然滲、滯、蓄、凈、用等多種功能,實現水循環利用。“一下大雨就不敢出門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小區居民劉立華說。
曾經,安順許多老住宅小區還是有名的城區“看海點”,大雨淹、小雨澇;車輛熄火,行人涉水是常見的場景。隨著海綿城市的建設,這樣的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近年來,貴州各地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法,在產業帶動下,不斷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向市民化轉變,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城鄉融合邁出新步伐,通過一系列舉措,讓更多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下”也要“過得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靜
編輯 余昌旭
二審 馮倩
三審 李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