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興侗寨全景
五矗杰閣,千家侗寨,花橋流水田園。2月中旬,記者來到黎平縣肇興鎮。只見山色空蒙,綠樹環繞,古樸的小鎮坐落在兩山之間,鼓樓矗立。大街上人來人往,兩旁既有現代化氣息的酒樓、超市、飯店,服裝店,又有鄉村常見的水果攤、蔬菜攤,生活氣息十足。
肇興鎮大街
“自2017年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以來,我們肇興以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資源為抓手,緊緊圍繞‘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建設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侗鄉風情小鎮。”肇興鎮副鎮長吳壽鵬介紹說。
肇興鎮規劃圖
珠三角入黔第一站
肇興鎮的發展“密碼”是什么?吳壽鵬告訴記者,肇興鎮的興起在于“開發早、宣傳早、重視早、交通好、體量不小、文化風俗保存完整”。據了解,肇興鎮在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進行有引導的旅游開發,為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肇興侗族人口占比全鎮人口達到了90%以上,有著“千年侗寨、千戶侗寨”之稱,侗族文化習俗保存完整,使得肇興對外地游客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不斷地對外交流上,肇興侗寨的名片開始走出大山,2018央視春晚在肇興設立分會場后,肇興得到了大力宣傳。交通上,肇興鎮地處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處,位于“泛珠三角四小時經濟圈”和“黔中三小時經濟圈”輻射范圍內,是珠江三角洲入黔的第一站第一景,廈蓉高速、黎洛高速和貴廣高鐵貫穿其間,2014年從江站開通運營后,高鐵通到了肇興鎮家門口,交通優勢愈發明顯。
肇興侗族文化展示中心
肇興鎮夜景
農文旅融合發展
產業發展路在何方?“新型城鎮化不再是資源型,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化的老路,而應該是可持續的融合性的發展。”談到肇興鎮的發展之路,吳壽鵬表示,一定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百姓富,生態美的樣子。“我們將以旅游為首位產業,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肇興鎮信團鼓樓
近年來,肇興鎮結合肇興侗寨景區優勢,大力發展觀光、體驗型農業產業,走規模化、產業化和“農文旅”一體化發展道路,實現景區民族文化產品、農業觀光、生態觀光融合、互補發展,以培訓、觀光、采摘、美食為一體的“農文旅”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肇興鎮大街
目前,肇興鎮景區擁有餐館、農家樂、小吃店68家,擁有賓館、精品民宿、客棧234家,累計直接或間接帶動約1000人就業創業。同時,形成了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文創三帶”發展模式,建成藍靛種植、侗布生產、織染繡等產業示范基地10個,推動產品由單一的展示銷售模式發展為品牌及電商銷售模式。2020年肇興景區游客接待人數27.25萬人次,景區運營公司旅游綜合收入1059萬元,鎮域旅游綜合收入5.78億元。2021年,景區接待游客人數31.68萬人次。
皮林花海
據副鎮長周雅婷介紹,下一步,肇興將更加注重經營管理,優化服務,提升效益,盤活旅游項目,依托侗族文化特色打造侗族大歌音樂小鎮。
肇興鎮村民陸艷玉
返鄉創業未來可期
肇興發展了,那村民呢?家住禮團鼓樓的陸艷玉告訴記者,肇興旅游發展后,她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十多年前我也是在外務工,住的老房是危房,現在房子已經翻新了,我還開了自己的體驗店。”據了解,陸艷玉以前和大部分村民一樣外出務工,肇興的發展讓她決定回鄉創業,在肇興當導游的日子里,她通過安排游客行程了解到外地游客更喜歡侗族文化項目,于是開了一家文化體驗店,疫情前每個月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實。“這份工作讓我能夠在家鄉就業,還能照顧小孩,每年增收5萬元左右,目前就是希望疫情早點結束,畢竟生活還是充滿了希望”。
陸艷玉開的體驗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楊
編輯 張弘弢
編審 李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