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養老服務由兜底保障向普惠型轉變,呈現全方位、精細化、高質量養老服務發展格局。我國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服務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高齡、失能老人補貼制度,積極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構建“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推動適老化改造,大力發展家庭醫生和家庭病床,重點支持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通過建立家庭養老床位,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千家萬戶,有效地滿足了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使廣大老年人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實現高齡補貼全覆蓋
2014年,財政部、民政部、全國老齡辦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程度,因地制宜地制定經濟困難的高齡和失能等老年人補貼政策。各地可結合實際情況,清晰界定人員范圍,明確補貼發放對象,相關補貼經費由地方財政承擔。
高齡補貼主要是針對高齡老人實行的一種社會保障。各地高齡補貼對象大同小異,大多為當地戶籍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年齡越大領取的補貼越多。不同地區補貼的金額也不同,一般最低為每人每月50元,最高為每人每月1000元。另外,各地高齡補貼發放時間也沒有統一規定。
2021年,全國31個省份建立了高齡補貼制度。其中,廣東省深圳市將老人年齡劃分成4檔,從70歲至100歲,每10歲為一檔,年齡段從低到高每人每月分別領取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北京市年滿80歲、90歲和100歲的老人,每人每月可分別領取100元、500元、800元。上海市65歲至69歲的老人每人每月領取75元;70歲至79歲的老人每人每月領取150元;80歲至89歲的老人每人每月領取180元;90歲至99歲的老人每人每月領取350元;100歲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領取600元。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養老健康科技創新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紅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大多數老年人而言,子女的贍養能力有限,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保障就是領取養老金。我國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已經“17連漲”,但由于高齡老人退休時間較早、大部分高齡老人退休金基數較低,退休后的養老金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開銷。同時,高齡老年人普遍患有各種疾病,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等各項支出較高,發放高齡老人補貼可以彌補各項支出不足。為了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國家的幫助尤為重要。
推動社區養老驛站建設
2016年5月,北京市老齡委發布《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由驛站承接的基本養老服務包括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6類基本項目。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自身條件拓展至助潔、助浴、助醫、助行、代辦、康復護理、法律咨詢等服務項目。
2021年,北京市民政局發布新版《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星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在做好與民政部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有效銜接的基礎上,開展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定工作。2020年底,北京市共有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000多家,其中星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01家,到2021年底,星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達到814家,其中三星級13家、二星級427家、一星級374家,各星級養老驛站的數量均實現跨越式增長。
強化專業照護服務
今年1月1日,北京市民政局會同相關部門新修訂的《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扶持辦法》正式實施,明確了將綜合考慮驛站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數量、基本養老服務項目提供情況及運營成本,給予驛站基礎補貼。城區驛站按照實際簽約服務的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人數,每人每月給予180元補貼。農村驛站實際簽約服務對象少于80人,每家每月給予1.4萬元補貼;超過80人,按照實際簽約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數量每人每月給予180元補貼。二星級驛站將額外獲得“星級補貼”,每家每月增加2000元補貼;三星級及以上驛站每家每月再增加3000元補貼。此外,養老驛站開展托老服務還可享受托養補貼,連鎖運營驛站每新增一家給予連鎖運營補貼。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養老服務驛站作為打通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旨在為附近社區老人按需提供特色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滿足老人的各項生活需求。我國應加快社區養老驛站建設,將養老驛站布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配套服務,讓老百姓走出家門就能就近享受到養老服務。
今年1月1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的《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第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明確規定了養老機構服務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風險評估、服務防護、管理要求等內容,劃出了養老機構服務的安全“紅線”。
周紅表示,迄今我國養老服務領域已發布26個國家和行業標準,涉及養老機構服務安全規范、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老年人能力評估、老年人滿意度測評等內容,這些標準互為支撐、相互補充,形成強制性和推薦性標準功能互補的格局,進而推動養老服務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街道的李爺爺跌倒后,立即按響緊急呼叫器一鍵求助,照護管理師迅速趕到李爺爺家中,為老人檢查血壓、血氧、心率、空腹
血糖以及四肢關節活動能力,確定身體無礙并進行心理疏導后才離開。迄今,像李爺爺這樣享受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的老年人在月壇街道已有近千人。
北京怡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岳迪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家庭養老照護床位主要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護理、康復保健、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援助、平臺信息化等服務內容。服務設施可根據老年人照護需求和居住空間條件,經與老年人及其家屬協商后,對老年人家居環境進行必要的適老化改造,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智慧居家養老產品,為開展生活照料、體征監測、康復訓練、緊急呼叫等服務提供智能硬件與技術支持。
北京市西城區民政局規定,老人簽約后享受政府補貼。中度失能或中度殘疾老年人,以及80周歲以上高齡且獨居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按照每床每月100元給予床位運營基礎服務補貼;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按照每床每月600元給予床位運營基礎服務補貼;低保家庭中年滿60周歲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按照每床每月1200元給予床位專業服務補貼;低收入家庭、計劃生育特扶家庭中年滿60周歲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按照每床每月1000元給予床位專業服務補貼。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江蘇、北京、浙江、廣東、四川五省市開展建設家庭養老照護床位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健全建設、運營、管理政策,發展家庭養老床位”,顯示出相關部門將加大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建設的扶持力度。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與老年人普通居家養老不同,家庭養老照護床位依托就近的養老服務機構,通過專業化服務、家庭適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將養老機構集中安養方式擴散到千家萬戶居家安養,使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不離開熟悉的生活、居住環境,就能享受到專業化、規范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我國大力發展家庭養老院,既有效地解決了家庭養老專業化不夠的問題,又適應了家庭小型化和簡約化的變化趨勢。(本報記者 孫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