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我國低收入勞動者是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工作的重要目標群體,要充分認識到幫扶工作所面臨的困難,提高工作針對性。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需要增加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我國低收入勞動者是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工作的重要目標群體,要充分認識到幫扶工作所面臨的困難,避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工作針對性。
實施低收入勞動者常態化幫扶面臨的困難
一是監測和識別困難。低收入勞動者具有收入水平低、收入結構單一、收入貨幣化程度低等特征,因此監測和準確識別低收入勞動者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具體來看,一方面是低收入勞動者確定難。當前,低收入勞動者劃定方法不一,在最終確定時僅用個別限定性指標不能很好地體現真實處境。另一方面是統計管理工作協調難。我國對低收入勞動者中包含的貧困人口與低保人口各自的分管部門不同,由于各部門對低收入標準的判定不盡相同,所以容易出現信息不一致等問題,給低收入勞動者的識別造成阻礙。
二是運行機制存在缺陷。運行機制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低收入勞動者互助機制的非完備性和幫扶工作的非專業性。一方面,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作為我國社會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收入勞動者幫扶中未能發揮其優勢。另一方面,由于低收入勞動者所面臨的困難種類不同,致使幫扶工作繁雜,需要大量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力投入。而且因幫扶工作需要結合低收入勞動者具體需求來開展,強度較大,所以一線工作人員往往很難兼顧幫扶需要。目前,很多低收入勞動者的幫扶工作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低收入的測定方法、幫扶對象的個案工作以及調查方法不夠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運行機制的有效發揮。
三是信息收集缺乏準確性。對低收入勞動者實施動態管理和幫扶必須建立在及時、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由于需要幫扶的勞動者規模較大,信息處理過程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來完成。目前,我國全面的勞動者就業信息統計周期一般為1年,時效性不強,而且由于低收入勞動者在城鄉間分布廣泛,部分縣級以下部門尤其是村委會在勞動者信息收集和實時處理方面的能力不足,對農村勞動者收入的審核缺乏技術手段,通常通過走訪、實地察看做出決定,缺乏準確性,尤其是對于流動人口和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情況難以準確核實。
實施低收入勞動者常態化幫扶需要避免的問題
一是要避免將常態化幫扶視為短期任務。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目標和過程,強調短期物質投入,忽視長期發展援助,會將低收入勞動者幫扶工作的重點過度聚焦于低收入勞動者數量的減少,而忽視他們長期的思想轉變及勞動技能的提升,使扶助的深度不夠。
二是要避免常態化幫扶的資本無序擴張。動員全社會力量幫扶低收入勞動者離不開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但需要警惕隨著社會幫扶規模的擴展,資本擴張的逐利性會與社會幫扶的公益性之間形成沖突。如果不及時規范這種無序擴張,將會導致資本過度迎合短期低收入勞動者幫扶的功利性需求。
三是要避免常態化幫扶機制過度趨同。造成勞動者收入較低的原因呈現差異化特征,不能簡單地劃分群體而忽視差異化需求,要按照勞動技能、工作機會、健康、年齡等不同維度采取差異化辦法,切實解決他們在就業和獲得較高收入中的困難,從根本上減少低收入勞動者面臨的特殊問題,真正滿足不同幫扶對象的異質性需求。
改進低收入勞動者常態化幫扶工作的建議
一是要健全政社合作機制。當前需要加強組織協作,提高政府和社會機構多方面力量的幫扶效率。低收入勞動者常態化幫扶機制的構建思路應該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此,一方面,政府作為監管方,要監督低收入勞動者常態化幫扶機制的完善過程;另一方面,要通過“政社合作”用好社會資源,盡快建立合作式幫扶機制,提高幫扶工作效率。
二是要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準確定位幫扶目標。在低收入勞動者信息采集上,要整合各方數據信息,構建統一的數據平臺。例如,可以結合全國脫貧攻堅普查數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估工作,建立低收入勞動者識別系統,依托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形成低收入勞動者退出機制。同時,要與民政、衛生健康、殘聯等多個部門聯動實現數據共享,從多個角度精準定位低收入勞動者,形成一體化綜合幫扶模式。
三是要將日常監測與篩查預警相結合。未來,要將日常監測和篩查預警統一起來,加強常態化監測。
一方面,農村地區要通過入戶核查、電話溝通等多種方式,持續跟蹤監測低收入勞動者家庭收入、生產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完善篩查預警機制,加強大數據分析工作,特別是要對新增失業和季節性崗位變動群體進行研判,提升對收入下降問題的預警能力。
四是要重視差異,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精準度。在低收入勞動者救助幫扶上,要轉變剛性管理理念和趨同性做法,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差異化幫扶策略,根據該群體的差異化現實困境和訴求精準施策。尤其是對由于自然條件制約而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低收入勞動者困難問題更加復雜,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所以,在盯住共性問題集中施策的同時,還要重視個體差異,提高施策的針對性和精準度。(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