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
專家普遍認為,上半年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經濟依舊保持在穩定恢復區間。這一來之不易的成績得益于疫情發生后各地各部門及時出臺了一系列紓困措施,保市場主體、保供應鏈。同時,宏觀政策保持穩健適度,精準支持了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為高質量發展贏得空間和信心。
談及下半年經濟走勢,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受2020年基數影響,預計今年全年經濟走勢將前高后穩。預計下階段經濟增長將呈現四個特征:一是從疫后經濟快速恢復向平穩增長過渡;二是近兩年經濟復合平均增速逐漸加快;三是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改善;四是宏觀調控政策能夠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增多
分季度看,二季度經濟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有所提升,經濟持續恢復,其中結構優化調整、創新動能增強等亮點值得關注。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集中表現在產業支撐得到加強,消費拉動作用增強,短板領域投資較快增長等方面。具體來看,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7%,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2.5個百分點。
新市場主體較快增長,新產業新產品以及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根據統計局基本單位名錄庫統計,6月末,法人單位數首次突破3000萬個,同比增長16.6%。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比一季度加快了0.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的產量同比都保持較快增長。
伴隨經濟穩定恢復,企業質量效益總體提升,民生保障持續改善。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5%;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2%,兩年平均增長5.2%,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制造業投資得到改善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6月份環比增長0.35%;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投資三大項中,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2.4%,較1至5月份略降;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9.2%,兩年平均增長2.0%,較1至5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5.0%,兩年平均增長8.2%,較1至5月份略降。
“房地產開發投資依舊是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主力,制造業投資小幅改善,基建投資增速偏低。”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表示,制造業投資改善主要受到四方面支撐:一是需求旺盛推動企業擴產;二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影響低于預期,各行業累計利潤率依舊上行;三是大宗商品價格近期處于震蕩行情,對企業的成本壓力有所減輕;四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擴張對制造業投資形成支撐。
二季度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加快,但當前兩年平均增速與疫情前增長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市場普遍關注下半年投資走勢。
劉愛華表示,目前支持投資持續恢復的有利因素不斷增多。一是市場活力逐步增強,企業效益普遍好轉,有利于增強企業投資信心和能力。二是資金保障有力,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6.8%。三是穩投資政策持續發力。“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陸續部署推進。四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蘊藏了巨大投資空間。
下半年經濟穩中向好有基礎、有條件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行帶動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月上漲。當下,各界普遍關注國內物價走勢。劉愛華在會上回應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強,工業品供應能力充足,同時保供穩價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國內工業品價格上漲影響總體可控。
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供需循環暢通,為下半年經濟運行打下良好基礎。劉愛華表示,總體上支持經濟進一步恢復向好的因素逐漸累積。一是經濟內生動力逐步增強。二是市場主體信心增強。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已經連續16個月位于景氣區間。三是全球經濟延續復蘇態勢,為外需增長奠定基礎。此外,宏觀政策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利于為企業紓困解難,持續為市場注入生機活力。
“整體來看,上半年,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基本符合預期。下半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一方面,國際疫情形勢反復波折,全球經濟復蘇不充分不平衡,外需仍有波動;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恢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中小微企業壓力較大。宏觀政策宜繼續保持“穩”字當頭,隨著外部沖擊和經濟增長壓力的增加,工作重心繼續向穩增長、穩市場主體等偏移,繼續加大力度提振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