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發,現年80歲,是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中心學校退休教師,是該鄉上一屆關工委委員。雖然處于耄耋之年,但他年老志堅、奉獻余暉,用不變的信念、堅定的毅力、良好的家風讓兒子兒媳接續關心下一代事業,一家兩代三人以無私的堅守勾勒出關工委工作傳承興盛的精美畫卷。
【資料圖】
與星相守,伴星成長
“隆咚咚,隆咚咚”一陣陣悠揚的鼓聲傳來,在洪關鄉臻堅民族小學校園的樹葉間回響。跟隨聲音找到聲源出處,發現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指導著四個女孩敲打苗族鼓。
四位初學者每人拿兩個鼓棒,先是圍著大鼓邊緣到鼓芯三分之二的距離處左右左右節奏地落棒,接著打鼓面,又打鼓邊,然后練習邊打、腳邊跳起來的打法,最后練習小鼓配合大鼓的打法。
這位比畫指揮的銀發老人正是宋興發。他耐心糾正初學者錯誤的打鼓動作,經過一個下午的教導與練習,四個初學者已經掌握了打鼓的方法。一個初學者說,“最近小壩場村將舉行文藝演出,要不我們將宋老師交給我們的打鼓法配上竹竿舞,作為一個文藝項目報名唄。反正好不容易到暑假,空閑的時間很多,我們在宋老師這里練習,到時候去參加比賽。”
活動當天,一場視覺盛宴以鼓開場,竹竿舞為之陪襯,獲得了觀眾的掌聲。幾個表演的女孩高興地說:“多虧宋老師的指導,讓我們有機會將新學的民族技藝得以展現,今后我們將在宋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繼續學習更多的苗族技藝,傳承和弘揚苗族文化。”
蠟炬成灰,無私奉獻
為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引導娃娃們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宋興發借每周三少年宮活動的機會到臻堅民族學校,給學生們上苗語、漢語“雙語課”,指導學生吹蘆笙、跳蘆笙舞、唱苗歌。
某個周三的下午,宋老師重返臻堅民族學校給小學生們上漢語和苗語的“雙語課”。一個深奧難懂的苗語字符在老師的筆下熠熠生輝,不一會,洋洋灑灑的苗語一排一排整齊地坐落在黑板上。
宋老師拿起粉筆一個字符接著一個字符指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苗語。為了學生更好掌握苗語基礎,他便采用肢體語言,借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并輔以苗歌的形式將涉及到的苗語串聯,帶領學生放聲讀出,并大聲唱出來,以寓學于樂的方式輔助學生進行記憶。
在播州區洪關鄉臻堅民族學校少年宮活動場所里采集的宋老師開展活動的照片,每一張照片都帶有時間的烙印,帶有學生成長的痕跡,帶有民族文化傳承的印記,更帶有宋興發這個民族文化傳承人的不服老、肯堅守、做奉獻的良好品質。
薪火相傳,代代相承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宋老師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價值觀的傳承塑造,兒子宋德國和兒媳熊銀仙在父親的影響下,也積極投身到關心下一代事業中。
熊銀仙在關愛下一代事業上的工作方向和宋興發一致,主要在于苗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宋德國是鄉關工委委員,也是一名“五老宣講員”,協助鄉內做好關工委工作,關心關愛留守(困境)青少年。
在走訪鄉內27名困境兒童時,其中一位兒童說道:“宋德國伯伯有空就會來輔導我寫作業,有時還會給我帶點吃的,帶點學習用品給我。在伯伯的指導下,我成績有所上升,在上一次測試中,獲得了老師的贊揚,我希望長大后可以成為像伯伯一樣的人,指導像我這種成績一般的孩子寫作業。”
熊銀仙主動開設苗族刺繡課程,每周給小學生們上一次刺繡課,引導更多小朋友培養良好志趣愛好,并參與到傳承苗族刺繡文化中來,為傳承苗鄉非遺絕藝貢獻了力量。
有的村民對學校開設刺繡課不理解,說小學生精力有限,怕影響學習。熊銀仙耐心解釋:“我教苗族刺繡,都是在課程之余,有興趣愛好的同學來學。苗族刺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有人傳承,我會教這些孩子學好做好。”
吹蘆笙、跳蘆笙舞、唱苗歌、苗族刺繡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習俗,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在青少年中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是關工委“五老”、干部和志愿者的職責使命。
苗族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是老教師宋興發心中不變的“夢想”,在宋老一家兩代三位“關工人”的努力推動和傳承下,正不斷發揚光大,在播州區洪關苗族鄉掀起了“最炫民族風”。
(程菊 龐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