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糧油博覽會優勢特色產業縣授牌儀式上,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正式把“中國黍米之鄉”授予繁峙,把“中國年饃之鄉”授予霍州。這兩張“國字號”農產品品牌花落山西,山西農產品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農產品冠上“國字號”這一稱號,是對農產品的一種認可,更是一種保護和激勵。發揮“國字號”農產品的價值,讓其成為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嚴把質量關,發展特色產業,豐富“國字號”農產品的“內涵”。質量是農產品的根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生活幸福和社會穩定,因此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擺在首位,尤其是對于“國字號”農產品而言,更需要嚴把質量關。廣州增城區為發展“國字號”農產品,建立健全區、鎮街、行政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體系,建成各級監測站點77個,農產品監測范圍覆蓋全區,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一方水土有一方的特色,除了要嚴把質量關,也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水土環境種植適宜生長的農產品。在安徽省女山湖鎮南莊道路兩側和閑置空地種滿了艾草,由于女山湖鎮水域面積大,土地資源緊張,便選擇艾草這一畝產價值高、效益好的作物,全力打造艾草小鎮。
用好科技牌,打造知名品牌,美化“國字號”農產品的“外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借助科技手段能夠讓農產品的質量更高、競爭力更強、銷售渠道更廣。引入先進科技成果和科研力量助力農產品品質提升,在農產品品種保護與推廣、新品種培育研究等方面不斷加強科研力度,例如成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立農產品技術培訓學院培養科研人才、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為培育“國字號”農產品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國字號”是一種品牌象征,想要獲得以國家名義賦予的品牌象征,先要自己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通過舉辦農產品文化節、農產品特色評比等活動推動農產品走得更遠,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微信等平臺加強農產品品牌宣傳推廣,讓知名品牌逐步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
善借助平臺,搭建產業園區,加速“國字號”農產品的“升級”。建設“國字號”農產品平臺,打造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的全方位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搭建產業園區,集聚要素資源, 發揮示范引領,打造“產業融合”高地。山東安丘市以濰坊國家農綜區開放發展示范區“國字號”平臺建設為契機,全力爭取一批國家級園區和平臺,助力打造安丘農業開放發展新高地;廣東佛山南海區打造的“國字號”平臺相繼落地,萬畝農業示范區初步成型,并將其打造成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廣州增城區聚力打造遲菜心產業園、幸福田園蔬菜產業園等產業園區,以產業化、集群化推動農產品向著“國字號”方向發展。
對內把好農產品質量關、發展特色產業,對外借助科技手段和平臺園區打造農產品品牌,“內外兼修”,讓更多的特色“味道”上榜“國字號”,讓“國字號”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娜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