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猶太小提琴家阿德勒誕辰120周年之際,今日,上海交響樂團為其更換銘牌。而此前,他78歲的女兒——出生在上海的克里斯蒂娜·阿德勒主動聯絡上交,披露了父親生卒年月這一珍貴歷史細節,彌補了此前因史料不足的遺憾。更換儀式上,上交“90后”年輕首席柳鳴在阿德勒銘牌前演奏了猶太作曲家阿赫龍的 “希伯來旋律”。
漫步于復興中路的市民游客,路過上海交響音樂廳時,往往會被路旁音樂藝術家圍欄吸引,梅百器、富華、桑桐、柳和勛……這些位于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的藝術裝置上,銘刻的每個名字都與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緊密相關,工部局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首席費迪南·阿德勒也名列其中。
費迪南·阿德勒生于1903年,1952年在奧地利去世。他曾在維也納音樂和表演藝術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并在1939年至1947年期間曾任上海工部局樂隊首席,后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樂隊首席。二戰爆發后,大量猶太人離開歐洲來到上海,阿德勒就是其中之一。
在維也納豐富的演奏經驗讓他在上海舞臺上如魚得水,很快被上海工部局樂隊吸納,其精湛技藝讓樂迷贊不絕口。據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資料顯示,當時與阿德勒一起進入上海的猶太難民中,有400多位以音樂為生的音樂人,他們豐富了上海的音樂生活。
上交藝術檔案室至今珍藏著一份多達近400頁的紀念冊。這本紀念冊來自2017年上海交響樂團歐洲巡演在奧地利蒂羅爾節日劇院演出時一位特別的觀眾——阿德勒的女兒克里斯蒂娜·阿德勒。她兩歲左右隨父親離開上海,此后再未有機會回到申城,聽聞父親曾就職的樂團要在奧地利演出時,克里斯蒂娜興奮不已,送來這份珍貴的紀念冊,其中收錄了阿德勒在滬所有演出節目單,以及當時滬上報紙刊登的音樂評論。
此次,得知上交要為父親更換銘牌,克里斯蒂娜也發來視頻表達謝意:“我深受感動,也甚為自豪,在父親去世71年后,他依舊沒有被忘記。”
小提琴家盛明亮曾是阿德勒在國立音樂院幼年班的學生。盛明亮的長子盛方說:“雖然阿德勒執教幼年班的時間不長,但卻為我父親和他的伙伴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們中的很多,日后都成為中國古典音樂事業的棟梁。”為感謝阿德勒的“音樂恩情”,盛方成立了名為“阿德勒計劃”的網站來記錄他的生平。
據悉,由音樂總監余隆發起,上海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聯合委約著名作曲家阿隆·齊格曼以二戰期間流亡上海的猶太難民為主題創作的清唱劇《上海!上海!》,正在緊張創作中,該劇將于下半年亮相,以此銘記那段凝重歷史中人與人之間不分種族的愛的微光,以及一座城市與世界的連接和共情。(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