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喀斯特高海拔山區的廣西天峨縣令當村,村里的地“碗一塊,瓢一塊,一個草帽蓋三塊”。
2017年以前,令當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如今卻成了天峨乃至桂西北小有名氣的“產業村”。
“農業專家推廣種植的百香果,產量高,收入高,比種玉米強多了,我們很滿意。”近日,令當村百香果種植戶侗族群眾楊昌曲高興地說。
老楊家共有4口人,在種植專家的種苗支持和技術指導下,2021年共種植了5畝百香果,收入就達到3萬元左右。
近年來,廣西科技廳充分發揮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在令當村培育和發展“令當三弄”高山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探索由科技扶貧向科技振興鄉村的有機轉變,引導山區群眾在自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11月底召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積極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集民族、山區、邊疆于一體的欠發達省區,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著力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促進各民族地區和諧發展。
積極培育創新主體 支撐民族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放棄了在深圳市創辦的科技企業,黃良強回到故鄉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創業發展瑤浴瑤藥健康產品生產及林下種植瑤藥材產業。
“我們想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廣西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發展。”黃良強說。
近年來,在科技部門的支持下,黃良強所創立的企業充分利用金秀豐富的瑤藥野生特色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瑤醫醫院、企業、研究所等區位、技術優勢,協同知名高校,探索并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創新合作模式。
成立3年多來,黃良強的企業已擁有16項國家發明專利,100多個國家注冊保護商標。2020年,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4%。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廣西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西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和壯大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牛鼻子”,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的培育企業創新成長鏈,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
2020年底,廣西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2800多家,是2015年初的5.2倍。2020年,廣西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8308.72億元,同比增長18.06%。
如今,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推動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支撐廣西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發揮農業科技園區作用 引領民族地區農業持續發展
家住百色市田陽區百育鎮那貫屯的壯族群眾黃足,種植有1000多株芒果,主要品種為臺農1號芒,以前因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芒果種植效益不高。
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服務的進村入戶,讓黃足學習到了芒果關鍵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果園生產有了明顯改善。
“現在果園的產量差不多翻了一倍,收入也大大提高了。”黃足說。
在百色,像黃足這樣依靠科技致富的民族群眾還有很多。立足百色,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構建“市、縣、鄉、村、屯(戶)”五級聯動的農村科技信息傳播和培訓網絡體系,建立科技特派員試點和“農家課堂”,幫助種植戶解決生產技術問題以及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輻射帶動當地民族群眾增產增收。
廣西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廣西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引領、資源集聚、技術集成、創業服務和示范帶動作用,推動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截至2020年年底,廣西實現50%的地市獲批建設或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區內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7家,重新提質認定廣西港南農業科技園區等10家園區,引領民族地區農業持續發展。
著力推動科技下鄉 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現在我們每家每年靠這個紅心獼猴桃就能有10萬元收入!”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和平村里排組的村民們激動地說。
他們在2012年的一次大膽嘗試,讓小小的獼猴桃從合作社20戶農戶的幸福果發展成龍勝鄉村振興的首選產業。
目前,全縣種植獼猴桃的面積已達3500畝,新增年產值4500萬元。
近年來,桂林市通過下達“龍勝縣貧困村紅心獼猴桃富硒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龍勝高寒山區甘薯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建設與科技示范”等科技項目的方式以產業創新激發民族地區經濟活力,引領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2012年以來,廣西以“扶貧先扶智、科技促增收”為總目標,以“提能力、建隊伍、送科技”為總思路,突出以面向和服務貧困縣、貧困村的主要產業、主要領域、主要企業、主要基地園區等為重點,以解決科技問題和破解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為核心,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在科技的支撐下,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八桂大地上正鋪展開來。(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通訊員 謝美清 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