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地區正式啟動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跨省通辦”試點工作,長期在京工作、學習、居住的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戶籍人員,可搶先享受這一“政策紅包”。
出門在外,大事小情都要使用身份證,多年來,辦理相關業務必須回到戶籍地,著實為一些人增添了兩地奔波的煩惱。2017年,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制度落地,但尚未涉及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事項。國辦去年印發《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公安部門精心謀劃,表態今年年底再“破冰”一批高頻事項。
此番京津冀三地公安部門互相給予權限,首次申領身份證的居民雖然人在外地,但照片、指紋都可上傳至戶籍所在地系統,即時制作證件,真正實現了以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實際上,諸如此類的“跨省通辦”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所謂“協同”,不僅僅意味著鋪路架橋,而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聯通,要通過不斷打破壁壘,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發揮各類資源的整體效益。河北與天津長期以來都是北京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來源地,近些年,在協同發展戰略的帶動下,企業跨地區的經營活動越來越活躍,三地間人員往來更為頻繁,處于“人戶分離”狀態的不在少數,這對政務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推動相關事項從“線下跑”轉向“網上辦”,由“分頭辦”轉向“協同辦”,治理能力的提升為人員流動松綁,既帶給人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又助益經濟社會蓬勃發展。
為民服務本是政府部門的天職,而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也為“跨省通辦”等改革提供了基本保障。京津冀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地辦”,這將成為政府部門“為人民服務”的生動踐行,也將成為深化三地協同發展的務實之舉。當“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充分形成合力,協同生活一定會愈發便利,地區活力一定會愈發充沛。
(記者 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