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15時58分,隨著一聲巨響。坐落于金科路600號的美亞煙囪消失在濃煙滾滾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當天,包括金橋美亞地塊項目在內,金橋集中開工14個重點項目,總建筑面積245萬平方米,總投資額超過450億元,未來將充分發揮引領區與新片區的“雙區”聯動發展優勢,描繪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高質量開發建設的嶄新畫卷。
“一根煙囪”繪發展底色
“‘一根煙囪’從地平線上消失了,但是一番生機盎然的景象呈現出來了,這是時代的進步。”金橋集團第一任總經理朱曉明受邀代表老一代金橋人為爆破發令,并分享了“一根煙囪”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金橋開發之初就擁有了超前的環保理念——不允許企業自建鍋爐房,而是統一由擁有金橋開發區供熱專營權的上海美亞金橋能源有限公司集中供熱、集中排放。于是“一根煙囪”拔地而起,為開發區內近百家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創造了連續26年無間斷供熱的輝煌紀錄,為開發區產業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金橋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隨著金橋城市面貌的不斷更新,“一根煙囪”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30年來,金橋的制造業經歷了“家電進家庭”“通信設施進家庭”“汽車進家庭”“智能手機進生活”的四輪產業轉型,累計實現了3.72萬億工業總產值,用浦東1/50的土地面積貢獻了浦東1/4、上海1/15的工業經濟規模。如今,金橋重點聚焦5G+“未來車”、“智能造”、“大視訊”三大產業集群,向著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引領區,更生態、更宜居、更有生活品質的城市邁進。
從“一根煙囪”到“五朵金花”,這里將成為區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一個示范區。
“朵朵金花”正含苞待放
在浦東引領區建設的關鍵時刻,金橋城市副中心正式啟動,將在高端人才集聚、硬核產業培育、地下空間利用、城市更新改造、開發模式創新、雙碳綠色發展、數字孿生治理等領域大膽創新、勇于引領,為落實引領區意見提供金橋樣板。
作為浦東開放開放的主力軍之一,金橋集團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陸續推出金鼎、金環、金灘、金灣、金谷、金港等“金”字系列產城綜合體,計劃開發建設面積1000萬平方米,計劃竣工500萬平方米,預計完成投資1600億元,形成1000億總資產,擦亮新時代浦東城市更新的“金”字招牌。
金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沈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時代的金橋開發區要當好人才服務員、產業號召者、綜合運營商,擺脫傳統土地經營和地產開發模式,以最大的韌勁和耐心加大物業自持比重、優化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為高端人才和硬核產業拎包入駐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降低交易性制度性成本。
城市形態、產業業態、人居生態的“無界”融合,正是金橋吸引產業和人才集聚的優勢所在。據悉,金橋將在“十四五”期間引進“未來車”“智能造”等龍頭企業50家以上,集聚各類人才10萬人以上,帶動產值2500億元,成為“引領區城市開發和產業發展的領跑者”。同時,在現有碧云國際社區的基礎上,金橋將進一步完善商業、酒店、人才公寓配套,“十四五”期間金橋將建設超過1.3萬套人才公寓,探索重點領域高端人才“優先保供”“先租后售”等住宅開發模式,滿足區域內各類人才居住需求,用最具煙火氣的高品質城市形態讓人才安居樂業。
“未來之城”將拔地而起
“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端一座城”,這是金橋打造“未來之城”的構想。“未來之城”里既有軌交崇明線、12號線等多條軌交線路經過,還有小型公交樞紐配套,實現地鐵、公交樞紐和消費場景的零距離換乘。這里還將打造地下、地面、空中“三首層”的立體城市,地下三層配置機器人停車系統,地下二層是豐富多彩的餐飲商業,人防、環衛、物流、防汛等公共配套也全部放在地下,地上建筑有知名雙語學校、大型演藝中心、亞洲最大最深的潛水中心、定制化研發中心等,所有建筑通過空中連廊和地下通道連接起來,屋頂還有具備減碳和休閑功能的空中花園。
記者獲悉,金橋充分運用最先進的CIM+AI(城市信息模型+人工智能)技術,著力打造可感知、可學習、可成長的城市“生命體”,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就將“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域”的區域級“規建管服”一體化管理平臺建設納入主城副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從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成為“聰明城市”的典范。
與此同時,金橋的發展始終堅持“有產業特質的城市副中心”定位。在金橋城市副中心正式啟動儀式上,74個項目集中簽約,既有企業總部,又有研發中心、創新平臺、產業化基地,還有金融投資機構的戰略合作,簽約企業總投資額約370億元。其中,未來車、智能造項目總投資占比過半,特別是以新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技術為代表的未來車頭部企業,近期紛紛落戶金橋,金橋將進一步發揮和延展汽車產業優勢,成為世界級未來車研發制造的產業集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