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基層治理正處在巨變之中。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不僅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而且有越來越多投入農村的財政資源。大量財政資源進村落地,不僅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而且改變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改造了基層治理機制。
國家資源進村,如何保證資源順利落地,以及如何保證資源有效使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資源的地方就會有競爭:一是“釘子戶”借資源落地謀取不當利益,一個“釘子戶”得逞,就會有更多“釘子戶”涌現;二是資源掌握者不負責任,缺少能力甚至利用權力謀取好處,從而造成資源使用低效甚至無效。為了保證資源有效使用,國家就要加強對基層的監督,就會要求基層治理規范化、標準化以及辦事留痕。
中國地域廣大,不同地區情況不同,國家資源進村落地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此,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國家資源落地的規范與標準就會相當不同,自上而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就會與基層治理實踐產生沖突。在自上而下強有力的規范化、標準化要求下面,基層治理不得不從形式上滿足上級要求,不得不辦事留痕,有時就不得不應付上級,這就容易出現形式主義。上級監督越嚴格,要求越規范,基層治理就越容易陷入到應付上級核查的形式主義之中,而基層治理越是脫離地方實際,國家下鄉資源的使用就越是不精準、無效率。
十八大以來我寫了若干調研隨筆,2017年前的調研隨筆集中在《治村》(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和《最后一公里村莊》(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兩部書稿中。讓人欣慰的是,《治村》和《最后一公里村莊》出版后均獲得了讀者較好的評價,也都重印多次。
2017年以來我繼續駐村調查,繼續寫調研隨筆,現在將2017年以來所寫調研隨筆匯編為兩部書稿,一部是《大均衡——進城與返鄉的歷史判斷與機制思考》,即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有這部《監督下鄉——中國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監督下鄉》也是本書收錄的一篇調研隨筆的題目,之所以用“監督下鄉”作為書名,是因為在當前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中,與財政資源下鄉相伴而來的監督下鄉正成為塑造基層治理最為關鍵的元素。
鄉村治理現代化有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中國農村基層治理向哪里去仍然沒有清晰答案,需要實踐探索,也需要理論探索。收入本書的調研隨筆主要是向基層治理實踐者尤其是鄉村干部學習的感想,絕大多數是對鄉村干部思考的記錄,也有自己的一些小小思考。通過學者與實踐部門同志們親密互動,才能尋找到通向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道路。
本書分為四篇,收錄了50篇調研隨筆或政策評論,涉及鄉村治理諸方面。我的調查不夠全面,思考不夠深入,權作拋磚引玉,希望能給予學界同仁和基層實踐者一定啟發。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治村》的續集。
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現代化正在探索之中,我愿意繼續做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觀察者、思考者,繼續觀察和思考基層治理現代化問題,并希望在若干年之后再有新的觀察思考匯編出版,以繼續求教于各位師友。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