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臺灣《中國時報》12月7日刊登社論稱,政治“抹紅”只會扼殺臺灣經濟。
社論稱,民進黨在近期地方選舉中遭到重大挫敗,證明持續以“抗中保臺”牌打選戰已不被選民認同,連南部綠色鐵票區也嚴重松動,極可能是農民在兩岸關系惡化、水果出口日益艱難的狀況下的務實反應。因此,調整兩岸政策,積極為農業尋找出路,可能是民進黨避免進一步“翻船”必須考慮的要務之一。
長久以來,民進黨慣用“抹紅”方式,打擊競爭對手,坐收漁利。此次選舉時,民進黨候選人卻屢遭對手如法炮制綠營的手法,媒體以回力鏢形容這種“種惡因,得惡果”的尷尬。例如,“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在擔任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伙律師時,去福州經營事務所,賺大陸的錢。民進黨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在2008年敗選后成立媒體公司,到大陸洽談生意。對照韓國瑜到香港時,進了中聯辦拜訪就被綠營猛扣“紅帽”,凸顯了綠營的偽善和雙標。
政治上如此,經濟上亦相同。例如,臺當局衛生福利部門全力捍衛的島內自制高端疫苗,被爆出第二期試驗是找“中資”企業處理,就是件尷尬事件。對照當時臺灣東洋藥品公司要進口大陸的復必泰疫苗(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參與研發并在大中華區獨家代理BNT疫苗,采用中文名“復必泰”——本網注),卻被綠營百般刁難,高端卻可以去找一家“中資”進行二期試驗。這些案例正可凸顯綠營“抹紅”之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