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光纜是海纜的細分品類之一,海纜按功能主要分為海底光纜、海底電纜和海底光電復合纜;近年來,受益于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海底電纜的市場規模持續提升。
中國投資5億美元鋪設海底電纜
(相關資料圖)
路透社6日獨家消息聲稱,中國計劃投資5億美元鋪設海底互聯網電纜,與美國支持的項目競爭。
路透社援引四名匿名消息人士透露,中方正在規劃的這一電纜項目將耗資約5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先進、連接最廣泛的海底互聯網電纜之一,從亞洲東部、中東直到歐洲,途中涵蓋新加坡、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埃及和法國等多國。
報道聲稱,一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該項目將使中國在與美國的角力中獲得戰略收益。
報道還說,承建這一電纜項目的中企暫未回應置評請求。不過,中國外交部在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回應,中方“一直鼓勵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與合作”。
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下水
近日,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海南海底數據中心項目(一期)首艙下水儀式在陵水黎族自治縣舉行。
據悉,海南海底數據中心由岸站、水下中繼站、水下數據終端和海纜組成。岸站承載電力、網絡接入和中央監控等設施,水下中繼站是負責電力及網絡分發、控制和回傳的中間接續水下設施的統稱,水下數據終端則集中放置電子信息設備和水下設施。其中,水下中繼站和水下數據終端部署在指定目標海底。
數據中心的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與“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相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數據艙。通過將數據中心部署到近海海底,利用海水的流速、體量對數據艙進行自然冷卻,可有效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具有省電、省水、省地、高安全、高算力、低時延的優點。
海底數據中心(Underwater Data Center,UDC)是將服務器等IT設施安裝在海底密封的壓力容器中,用海底復合纜供電、并將數據回傳至互聯網的數據中心。
海底數據中心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液冷方案,與陸上數據中心的液冷方案相比,無需考慮土建和樓板承重因素,也無需建設為液體降溫的冷卻塔,不斷流動的水資源是天然冷源,并且能夠節約淡水資源。
除可提供通用型數據中心業務外,海底數據中心在面向云服務、GPU超算、AI智能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場景時更具優勢,同時可為數字貨幣相關產業發展提供綠色配套基礎設施。
主要技術路徑包括:岸站→復合海纜高壓輸電→海底分電站(內部進行高壓變電)→數據艙(內部配電、供電,產生的熱量通過冷卻系統散入海水中)→IT設備→海底光電復合纜傳輸→岸站(接入互聯網,實現數據的多種應用)。
按照數據中心行業標準要求,岸站通過復合海纜向海底分電站進行高壓輸電;海底分電站內部進行高壓變電并實現智能化的開關功能;數據艙內部通過配電實現對每個IT設備的電力供應,并將產生的熱量通過冷卻系統散入海水中;數據艙中的IT設備通過海底光電復合纜與岸站聯通,接入互聯網,進而實現數據的多種應用。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海底光纜產業發展現狀與投資機會報告》顯示: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2020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從1.50GW增長至6.90GW,年均復合增速28.96%;2014~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從0.23GW增長至3.06GW,年均復合增速53.93%。
海纜是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向陸上電網傳輸電力的功能。全球海纜交付量從2014年的1954km增長至2020年的5836km,年均復合增速20.00%;我國海纜交付量保持更快增速,從2014年的158km增長至2020年的2904km,年均復合增速62.45%,保持較高增速。
風能電纜同獲發展機遇
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國風機設備公開招標容量達73.3GW,同比增長72.5%,招標規模已遠超去年全年。2022年,全國風機設備公開招標量預計將達90-100GW,沖上歷史高點,為上年48.4GW的兩倍左右。
招標量是風電開發景氣度的晴雨表,超預期的招標量意味著風電裝機需求的確定性凸顯。隨著訂單的執行落地,預計2023年全國新增并網容量將超60GW。
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信息,目前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全部開工,第二批項目正陸續開工,第三批項目審查正抓緊推進。各省區出臺的各類“十四五”規劃中,風電、光伏的新增建設規模已高達810.2GW。
海上風電需要耐高壓、高強度的海上風能電纜的支持,海上風能電纜約占海風項目總成本的8%-10%。國內使用的輸電海上風電電纜一般是35kV的陣列海上風電電纜和220kV的送出海上風電電纜。
風能電纜按用途可分為電力電纜、控制電纜、電源線,按材料可分為橡膠絕緣電纜、柔性塑料絕緣電纜、低煙無鹵絕緣電纜等,其品種繁多,規格豐富,可廣泛應用于風力發電系統中。
2020年中國海上風電電纜行業市場規模為60億元,同比上漲54.1%。2021年受海風發電搶裝潮影響,增速顯著提升,隨后有所回落并保持穩健增長。預計2022-2025年增長率為37.36%,2025年將達到254億元的市場規模。
鑒于近年來風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國家戰略投資力度的加大,電纜寶了解到風能電纜成為一些電纜廠家進軍的新領域,也成為電纜廠家利潤提高的競爭點。國內的電纜企業紛紛上馬風能電纜設備,積極引進高技術人才。目前,國內風能電纜已經從進口轉為國內采購,已經有近百家電纜企業有能力開發出風能電纜,國內風能電纜年產能達220.0萬公里。
我國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挺進
近年來,我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快提高。風電作為清潔能源,在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海上風電項目布局的加快和對海域環境的不斷探索,海上風電產業逐漸向大功率、深遠海挺進。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非常豐富,離岸200公里范圍內,我國近海和深遠海風能資源技術開發潛力約22.5億千瓦。截至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已突破三千萬千瓦,持續保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全球第一。
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中國基本上累計裝機量占了全球將近一半,過去十年每年新增的量也是全球的一半。中國市場的進步帶動了整個產業的進步,中國為全球大規模開發風電提供了基礎。
近幾年,我國近海風電資源開發利用已趨近飽和,全球80%以上的海上風電位于60米以內的近海海域,且面臨與近海養殖、漁業捕撈、航線開發等爭奪有限資源等問題,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而深遠海可開發范圍更廣,風能資源更豐富,風速風頻更優質。
《2022-2027年中國海底光纜產業發展現狀與投資機會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