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
2、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3、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相關資料圖)
4、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5、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6、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7、(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8、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9、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10、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11、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12、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
13、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14、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15、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