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鋰電企業而言,2022年實現“躺贏”。
過去一年,“寧王”業績登頂,凈利達到307.29億元。受高鋰價帶動,上游鋰資源企業拔得頭籌,天齊鋰業、贛鋒鋰業與鹽湖股份占據業績榜單二、三、五位,第四位為比亞迪。這五家企業不僅歸母凈利潤突破百億元,并與其他企業拉開差距。
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成為最為強勁的業績動力,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目前已披露年報或業績快報的鋰電池企業,50家實現業績增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行業邁入爆發的一年,亦遭遇巨變。2023年碳酸鋰價格不斷跳水,4月13日直接失守20萬元/噸關口,創下近一年新低。如今,碳酸鋰整體供需過剩,去庫存成為懸在企業頭上的利劍。
鋰價漲破紀錄:上游乘東風
截至4月25日盤前,Wind鋰電池板塊91家上市公司中,已有70家披露2022年年報或業績快報,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545億元,歸母凈利潤1799億元。
2022年,比亞迪坐上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寶座,同樣位居營收榜首。公司實現營收4240.61億元,創歷史新高。緊隨其后的寧德時代實現營收3285.94億元,為歷年新高。
兩家企業營收躋身千億級陣營,鋰電池板塊另有32家營收達到百億規模,65家企業實現營收增長。此外,17家企業實現業績翻番,3家企業扭虧為盈。
2022年,碳酸鋰作為鋰電池重要原材料,價格“脫韁”。自年初邁入30萬元/噸關口,當年3月初突破50萬元/噸,兩個月內上漲近七成。經歷短暫回落后,碳酸鋰價格于第二季度再度進入上行通道,并在11月創下60萬元/噸的新紀錄。
碳酸鋰價格飆漲,直接帶動鋰電池產業鏈利潤向上游集聚,坐擁鋰資源的上游企業與中游電池制造商之間利潤“剪刀差”加大。
中泰證券研報稱,碳酸鋰價格由5萬元/噸左右上探至40萬元/噸以上,碳酸鋰在電池售價中占比由4.5%升至34.9%,即碳酸鋰漲價大約影響電池環節近30個點的毛利率。2020年,碳酸鋰價格在4萬-5萬元/噸低位時,鋰資源企業幾無利潤,電池環節盈利約0.2元/Wh(瓦時)。隨著碳酸鋰價格上行,電池環節利潤逐漸向上游資源集中,2022年一季度碳酸鋰均價上行至43萬元/噸,單Wh電池鋰資源盈利達到0.27元,電池環節虧損約0.12元/Wh。
原材料價格波動,最終向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數碼電子等終端傳導。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去年11月曾表示,碳酸鋰價格每上漲10萬元,將給公司毛利率帶來約2個百分點的影響。
站上風口,過去一年天齊鋰業成為大贏家——2022年歸母凈利潤241.25億元,同比增幅達1060.47%。
按照2021年產量計算,天齊鋰業是全球第四大,中國和亞洲第二大鋰化工產品(指碳酸鋰、氫氧化鋰、氯化鋰和金屬鋰等)供應商。憑借控股的澳大利亞格林布什礦、四川雅江措拉礦等鋰礦資源,天齊鋰業實現了鋰化工產品原材料100%自給自足,2022年銷售毛利率為85.85%,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20個百分點。
天齊鋰業將業績增長歸因于產品量價齊升以及關聯企業帶來的投資收益,“中國鋰電行業蓬勃發展給鋰電正極材料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產業鏈下游需求的景氣度向上傳導,帶動上游資源端及鋰化合物產品的價格持續上行,成為鋰行業的主要驅動力。”
融捷股份、贛鋒鋰業、盛新鋰能、鹽湖股份等上游鋰礦、鋰鹽企業同樣受益于這波鋰行情。年報顯示,融捷股份的鋰精礦產品2022年毛利率高達91.42%,較上年增加近30個百分點;鹽湖股份的碳酸鋰產品毛利率達91.96%,同比增長超過20個百分點。
需求遇冷,鋰資源跑馬圈地
2022年飆漲的碳酸鋰,進入2023年價格則不斷跳水,4月13日直接失守20萬元/噸,創下近一年新低。
寧德時代今年2月向下游新能源車企推出“鋰礦返利”計劃,而20萬元/噸為其給出的錨定價格,即未來三年寧德時代的一部分動力電池將以碳酸鋰價格20萬元/噸結算,并從今年三季度實施。這一計劃推出時碳酸鋰價格尚在40萬元/噸以上,20萬元/噸一度被市場認為是碳酸鋰的價格支撐,然而不足兩個月時間已經跌破。
行業的悲觀預期不止于此。“(碳酸鋰)有60萬元一噸的昨天,就可能有10萬元一噸的明天。”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3月上旬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同樣認為,碳酸鋰實際成本應該在3萬元/噸,預計還會快速下降,下探到10萬元/噸以下。
“需求在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供應還在持續增長,這是價格快速下行的主要原因。”上海有色網行業研究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王聰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在市場看來,2022年作為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的收官之年,透支了部分消費需求,加上前期產業鏈大幅擴產,導致庫存增多而需求不振。王聰判斷,2023年碳酸鋰整體供需預計仍將過剩,4月上旬預計過剩量約3萬噸LCE(碳酸鋰當量)。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曲音飛也認為,去庫存尚需時間,需重點關注需求復蘇情況,需求恢復正常,行業進入良性運轉狀態,價格有望趨穩甚至回漲。
作為鋰電池的主要下游,新能源汽車與儲能需求預示著行業前景。乘聯會今年年初報告對新能源汽車增長仍保持樂觀,預計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50萬輛,滲透率將達36%。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稱,前期供需錯配帶來的碳酸鋰高價格將明顯回落,有利于新能源車廠商盈利改善。
處于規模化發展前夜的儲能產業,裝機需求亦有望在2023年保持增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預計,“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55%-70%,市場規模將會屢創新高。
作為一種周期性較強的行業,價格波動為鋰產業鏈帶來挑戰,但在未來需求確定的前提下,原材料價格回歸理性將有益于產業鏈上下游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鋰電池板塊上市公司年報看到,不少公司已在推進資源擴產計劃。
對于鋰資源布局,寧德時代野心顯露。去年,“天價鋰礦”斯諾威上演了一場爭奪戰,最終寧德時代斥資逾60億元“截胡”。寧德時代計劃中,公司通過自制開采、投資入股、合資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進一步完善電池礦產資源和上游材料領域布局,打造供應鏈韌性,2022年加大電池礦產資源領域投入,推動鋰、鎳、磷等資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天齊鋰業伴隨年報同時發布了未來五年戰略規劃,將穩步落實基礎鋰鹽產能擴張計劃,力爭到2027年達到30萬噸左右碳酸鋰當量的鋰化工產品產能。
上市公司跑馬圈地上游鋰資源,加強上游資源保障凸顯出迫切性。我國鋰資源主要以鹽湖鹵水、鋰輝石和鋰云母為主,其中提取技術難度較大的鹽湖鹵水在我國鋰資源總量中占比超過八成。因產量難以滿足下游激增的需求,我國鋰產業原材料依賴于澳大利亞、智利等國進口。
投資海外礦產面臨當地政策和資源供給的不確定性,如今,新疆、湖南郴州、內蒙古等地鋰資源已開始進入企業視野。而湖南郴州則被視作下一個云母礦的有效供應地,甚至吸引了跨界投資。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去年年末,主營鐵礦石的大中礦業與原先主營重型機械的鞍重股份先后與湖南郴州臨武縣達成合作協議,將在當地投資建設含鋰多金屬礦采選、碳酸鋰及電池項目,投資規模均在百億級別。隨著本土優質資源開發提速,資源自給率有望得到提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