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于汽車市場來說至關重要的一個改變不是消費市場的回暖,而是國家補貼的相關政策已經退出。有關國補退出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在此前也有詳細解讀過(
傳送門
(相關資料圖)
)。但車企們怎么應對、是漲是跌,相信才會是你們和我所關心的。
(國補相關信息)
沸沸揚揚但也降幅最大
提到2023年的車價調整,不得不說的便是特斯拉。從1月6日開始,特斯拉便已經對旗下的Model 3以及Model Y進行了售價下調的操作。Model 3最高降幅3.6萬元、Model Y最高降幅4.8萬元,對比以往已經是到了一個歷史的低點。
具體的售價調整如圖所示。先暫且不說特斯拉為何會在國補退出之后仍能做到如此大幅度的降價,這一波的降幅給不少自主品牌或是新勢力帶來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舉個例子說,2023年的1月,特斯拉就賣出了整整6.6萬輛車。真香?
小鵬、AITO不甘示弱跟進
比較讓人意外的是,拋開特斯拉調價這一無法預測的事實來說,我們的自主品牌在2023年也有相應的降價動作。一是小鵬,降價幅度最高3.6萬元僅次于特斯拉位居降價榜的第二位;另一是AITO(問界),降價幅度最高3萬元整,幅度僅次于小鵬。
不過相比較起特斯拉,小鵬和AITO的做法明顯就要顧全大局不少。例如小鵬有針對前一年訂購的車主給予質保的延長和免費的保養、AITO(問界)則根據不同車型有贈送保養延長質保以及贈送積分等方案。論對老車主的關懷,還得是我們自主品牌。
有跌就有漲、買埃安要趁早?
有人逆流而上、也會有人順勢而為。受到國補退出的影響,其實不少品牌在2022年年尾就已經有著風聲傳出會漲價。上文里降價的車企是小部分,漲價或許才是絕大多數車企的選擇。例如長安深藍,1月1日起便已有著3000-6000元的漲幅。
緊接著的還有埃安。早在1月11日,埃安就已經宣布會對旗下車型進行價格調整,但有意思的是這項調整會在3月初、也就是下個月初才會具體公布。3000-6000元的漲幅,對于埃安的整體售價而言亦不低了,想買埃安的讀者可以趁早下手了。
合資品牌不例外,日產大眾雪佛蘭都漲
看完了自主品牌,合資品牌這邊的動作同樣不小。歸根結底還會是國補退出等相關緣故,所以接下來這幾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同樣會有著售價上的調整。東風日產Ariya艾睿雅最高漲幅1.26萬,但這一次的漲價僅針對兩驅版本的車型,四驅不變。
大眾這邊,一汽的ID.4 CROZZ和ID.6 CROZZ均有著6600元的漲幅,上汽的ID.3、ID.4 X和ID.6 X則有著6600元到1.3萬元的漲幅;再看回雪佛蘭,暢巡的三款細分配置車型均有著1.26萬元的漲幅。無一例外,受到影響的都是新能源車型。
只有寶馬玩“全套”?還有奧迪
看到這里,有關上文里提到的調價,無論是漲或跌其實都有兩個關鍵詞:國補、新能源。但也有例外,寶馬便是例外之一。除了常規的新能源車型,像i3、i4以及iX3以外,1系、2系、5系、8系、X1、X3、X5,甚至是M系列車型均有上漲。
從漲幅上來說,此次寶馬的售價調整從2000-20000元不等,其中i4、M8以及X5的部分車型漲幅最高。當然,主要問題還是在于涉及的車型之廣、且不僅僅局限在新能源領域,此舉也會從2月1日起正式實施,想買寶馬的你們得提升一下預算了。
也想多說兩句,有關此次的售價調整,寶馬官方的回應中提到了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并且原材料及物料成本均有所上漲。但放眼整個中國的豪華品牌汽車市場來看,大部分的車企均沒有漲價的意圖或是消息流出。唯一有予以跟進的,是奧迪。
沒錯,玩“全套”的不僅僅只有寶馬,上汽奧迪在1月1日也對旗下的Q6、A7L以及Q5 e-tron三款車型的售價進行了對應的調整,且同時會有一些配置的修改。所以具體的漲價幅度也沒辦法和大家一一解讀了,配置不同之下參考意義并不大。
手法不同,最終都會是原價?
有關車企售價調整的信息其實還遠不止上文里的這些,只是受限于文章篇幅來說,挑選了幾個大家可能更關心、話題熱度更高的來作為例子。與此同時,除了售價調整以外,不少品牌還在以別的方式予以“優惠”,補貼、選配降價等等的措施都能看到。
回歸到實際的消費者層面來說。除了特斯拉的降價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熱度以外,其余品牌的調整似乎均沒有太多的輿論波動。且從社交平臺的回饋來看,大家對于售價調整似乎也是接受度更高,甚至乎會有“漲價了優惠就會變大”等的觀點出現。
寫在最后
毫無疑問,單就售價層面,2023年的大部分新車都需要付出更高的價錢。所以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實際銷量層面的影響會有多少、經銷商處會不會從挽救銷量的角度來給予更大的優惠等等。你們最近有考慮買車嗎?把你們的購車想法在評論區里留下。
注:文中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
售價調整會影響你們的購車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