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保險業能做什么?近日,桂林保險行業協會發布倡議書提出,桂林各會員保險公司要積極協助投保企業或個人開展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工作。此外,北京、寧夏、陜西銀保監局近期也分別提出,財險公司要支持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做好農業保險防災減災救災服務。
除了在較大自然災害面前,保險業沖在一線提供“兜底”保障,5月11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保險業還將風險防控擺在重要位置,包括開展前置查勘工作等。那么,下一步,保險業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助力防災減損?將風險減量服務前置,需要險企靠哪些硬核能力?
保險“重防”進行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洪澇、臺風、地震、冰雹……這些自然災害以及社會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各類風險,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5月8日,桂林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關于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倡議書》提出,桂林各會員保險公司要繼續深化保險服務的及時性、專業性,其中包括,積極協助投保企業或個人開展風險評估、監測預警等工作,鼓勵各公司把風險減量服務嵌入企業管理與生產流程中,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一攬子風險減量服務。
危化品安全責任保險、農業保險、巨災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城鎮住房綜合保險……從防災防損一端,保險業身影頻頻出現。具體而言,保險業當前在風險防控和風險預警方面,幫助企業做好相關安全防控工作,開展前置查勘工作等。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防災減災日臨近之際,各家險企或開展教宣活動,或更新自家防災減災工作的新動態。比如,從風險減量方面的措施來看,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2022年在大興區正式落地冰雹預警及防范項目防雹網,將氣象科技研究結果運用到農險業務風險防控及指導農戶防災減損工作中。平安產險東莞分公司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探索應急管理“1+N”政企協作模式創新落地,聚合社會各界資源,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與防災減災密切相關的保險也在發揮積極作用。針對災后緊急修復資金籌措周期長,難以滿足被損毀水利工程快速搶修需要等堵點,無錫市水利局在全省率先開展堤防災害保險機制研究并推進試點。今年3月,無錫市梁溪區山北街道收到保險公司賠付的29.27萬元理賠款,從定損到賠付到位用時僅5個工作日,極大地加快了堤防損毀修復進度。
“保險業的風險減量服務一方面能夠降低財產損失,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人身傷亡情況,也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等。”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表示,保險業是一個管理風險的行業,主要體現在出險后補償或賠款,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減損。做風減風險服務或降低保險的事故,是保險機構本身應該做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完善風險預警機制,通過一系列舉措提高社會企業與民眾的風險防控、防災減災意識,不僅可以增強保險行業的作用,還可以提升保險行業的形象。在業內人士看來,風險減量服務可以實現保險人、被保險人和社會的多方共贏,對于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
人才、科技是風險減量工作關鍵
風險減量服務成為財險公司2023年的發展關鍵詞。
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財產保險監管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財險業要著力開展“保險增量、風險減量”行動,做好前置減險、提升“防”的能力,不斷控降社會風險、行業風險,為建立公共安全體系和防災減災救災提供保險保障。與此同時,做好前置減險、合規控險、精算計險、稽查化險、處置出險工作等也被提及。
風險減量服務在一定意義上甚至比承保、理賠更重要。那么,在提供風險減量服務過程中,有哪些關鍵要素?
在業內人士看來,整體而言,保險公司不僅需要從制度建設、公司內控、人才建設、信息化水平、科技應用等領域,全方位提高保險公司向社會提供減量風險服務的能力。還需要在提供風險減量服務中沉下心來,比如首先要了解風險,從基礎數據出發,再落到具體層面。
其中,對于人才建設的加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專家朱少杰此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財險公司需要加強行業內部的協作共享、學習再保險公司的風控技術、與外部專業機構的聯合研發、與高校聯合培養風險減量服務人才等來改進儲備不足,推出風險減量服務并占據經營優勢。
從廈門銀保監局今年3月對廈門市各財險公司劃定風險減量服務工作的風向標來看,除了在擴展服務內容、豐富服務形式方面提出要求外,也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創新科技應用、推動基礎研究等方面力促財險公司風險減量服務提速。
對于財險公司在做好風險減量工作乃至防災減災工作中,還有哪些創新的可能,徐昱琛表示,一是可以加強與科技公司合作;二是可以加強保險消費者或企業的風險安全的意識;三是如果投保企業積極采取風險減量措施,第二年的續期保費或可以給予一定的折扣、優惠,以此建立起聯動機制。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