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高浪急的2022年已經過去,但它蕩起的余波仍在。2023年保險業迎來“最差開門紅”,上市公司1月保費收入中有5家同比下降。
結合宏觀經濟綜合來看,放大參考系,更能發現變化中的特點和趨勢。因此,“慧保天下”統計了2022年各省市自治區GDP與保費增長情況,以及各省市自治區GDP在2023年的增長目標,并試圖通過這些數據,為保險公司擬定策略,提供一些反直覺的參考。
【資料圖】
整體來看,2022年保費增速依然跑贏GDP增速,且各地整體保費收入與其GDP體量密切相關,GDP最高的4個省市自治區合計貢獻全國1/3的保費。
具體到各個省市自治區,則差異頗大,納入統計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14個都出現了保費增速跑輸GDP增速的情況,占比高達45%,且其中5個經濟體量較小的地區甚至出現了保費負增長的情況。
這些情況都顯示,保險業的“馬太效應”不僅僅存在于市場主體之間,也存在于不同地區之間,這給正在轉型中的行業提供了警示:不同區域市場差異巨大,或許有必要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例如,傳統的人海戰術在北上廣深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集中的區域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但在其他下沉市場呢,還有沒有生存空間?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面向2023年,各地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GDP增長目標,多在6%-7%之間,這無疑也給常常能跑贏GDP的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本文保費數據來源于銀保監會以及各銀保監局官網,統計口徑為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經營情況。其中,貴州、重慶、青島三省市因未公布公司經營數據,以人身險、財產險原保費收入數據替代;四川、河南二省尚未披露2022年詳細經營數據,在詳細分類中二者數據未納入統計;此外,五個計劃單列市分別歸入所在省份。
表1 各省市自治區2022年GDP、保費增速對比,及2023年GDP增長預期
01
保費收入增速整體跑贏GDP增速,14個地區跑輸
總體來看,2022年,我國GDP為121.02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較之2021年同比增長8.4%有明顯回落。
相比較而言,保險業的成績增長更為正面一些。2022年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4.7萬億元,同比增長4.58%。
具體而言,這種增長主要得益于財產險公司,2022年,全國財產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8.76%,而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21萬億元,同比增長2.78%,低于行業整體增速。
從31個納入統計的省市自治區GDP增速、保費增速對比來看,不同地區差異較大,14個省市自治區保費增速甚至低于GDP增速,具體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河北、重慶、山西、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吉林、甘肅、寧夏、青海、西藏。
其中,新疆(-0.64%)、黑龍江(-1.31%)、吉林(-1.97%)、青海(-0.46%)、西藏(-1.35%)五地保費收入甚至是負增長。
02
保險業發展與各地經濟水平顯著正相關,北京反差最大,GDP排第13,保費排第5
從各個省份的表現來看,保險業發展與各地經濟水平緊密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保費規模也越大。
2022年GDP排名前四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也是2022年保費收入最多的四個省。
保費收入最低的五個省,分別是西藏、青海、海南、寧夏、甘肅,而這五個省2022年的GDP也排在全國后五名。
差異比較大的是北京,2022年其GDP總量4.16萬億元,排在全國第13位,同期其保費總量2758.49億元,排名全國第5。且在相對較高的基數上,北京市保險業在2022年仍實現了高達9.16%的同比增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在納入統計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增速僅次于浙江省(含寧波)的9.41%。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區保險密度人均1.26萬元,長期保持全國第一。這一方面與北京市經濟發達、人均收入較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北京是全國保險公司總部最集中的城市有關。
03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貢獻全國1/3保費
從各地的數據表現來看,不同省市的保費貢獻差異巨大。
2022年GDP排名前四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也是2022年保費收入最多的四個省。這四個省的保費收入就占據全國了三分之一還要多,占比達到了35.67%,同期,四省各自GDP占比都在5%以上,合計起來,在全國GDP中的占比則高達34.47%,略低于保費占比。
具體來看,廣東和江蘇為兩個GDP超10萬億的經濟大省,山東與浙江分別在8萬億、7萬億的陣營。而對應的,保費方面,他們也分成了不同的等級,廣東、江蘇、山東、浙江2022年原保費收入分別為5894.16億元、4317.72億元、3410.31億元、3129.1億元。
04
2022年全國保險深度創新低,密度創新高,北京保險密度1.26萬元領跑全國
結合GDP、保費收入以及人口等數據,可以計算出我國2022年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為3.88%和3326元/人。據統計,2022年保險深度為近七年來最低,但同時,全國保險密度達到近十年來的最高值。
從各地的表現來看,保險密度與當地的經濟發達程度也呈顯著正相關。具體來看,北京地區保險密度人均1.26萬元,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北京、上海、江蘇等8個地區保險密度超全國平均水平,甘肅、貴州等7個地區保險密度不足2000元,尚不足北京市的“零頭”。
05
區域之間保險業馬太效應加強,險企發展策略或應相應調整
2022年,保費增長出現明顯的分化,更顯眼的,是馬太效應的增強,以及發展的不均衡。
從數學統計的意義上來講,基數更小,增速往往會更快。但現在看來,保險深度基數較高省份保費增速要遠大于保險基數較低的省份。
先看總體情況,2022年21省市自治區保費收入增速低于全國水平4.58%,10省市超過,其中,有9省市超過5%,分別是云南、廣東、福建、上海、江蘇、江西、湖南、北京、浙江,這其中還有2省市超過9%,分別是北京和浙江為9.16%、9.42%。
而低于全國水平的21個省市自治區中,還有5省、自治區更出現負增長,主要分別在東北、西北兩個區域。
同時,保險業發展不均衡的情況較全國經濟發展也更為突出。2022年GDP全國平均水平在各地GDP增速大排名中處于中間第16位,而保費平均增速卻在各地保費增速大排名中位于第22位,已經屬于靠后位置。這也就是說,落后地區正變得更加落后。
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長期霸占龍頭的保費重鎮,依然有著高速增長,反而西藏、青海等小基數的省份增長不足。這對于保險公司的經營策略來講,或許也有一定指導意義——不同地區或許應該采用不同的發展策略。
06
人身險整體跑輸GDP,北京、上海等超一線城市表現喜人
2022年,對于還深陷泥潭的人身險業來說,或許不算特別滿意的一年。總體來看,2022年全年,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32091億元,同比增長2.8%;賠付支出6407億元,同比下降5.23%。人身險增長跑輸GDP。
雖然人身險整體增幅與GDP增長較為接近,對于每個省份來講,差異巨大。
整體來看,2022年,有21個省人身險增長跑輸當地GDP增長,其中,17個省人身險增速不及GDP的一半,甚至有的不及三分之一。安徽、河北、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黑龍江、甘肅、寧夏、青海、西藏11個省區更是在GDP正增長之下,人身險反而為負增長。
但其中,也有表現較好的,主要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比如,北京在2022年實現人身險最高增速10.92%,比GDP增速0.7%高出15倍之多;上海更是在GDP負增長0.2%的情況下,人身險保費逆勢增長7.03%。
07
財產險保費增速將近GDP增速3倍,新疆、天津、青海、西藏四省區保費增速跑輸GDP
2022年,在疫情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財險行業綜合成本率下降,盈利改善,迎來了極其高光的一年。2022年全年,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同比增長8.7%;賠付支出9078億元,同比增長2.6%。
從直觀數據來看,財產險2022年的保費增速不僅高于保險業整體水平(4.58%),甚至將近GDP增速(3%)的3倍。
具體來看,保費收入增速是當地GDP增速的2-5倍,是2022年各省的一個基本情況。除了福建、云南二省保費增速與當地GDP增速基本持平,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四省區保費增速均為當地GDP增速的2倍左右。
但在整體向好的形勢中,也有幾個需要特別注意的點,新疆、天津、青海、西藏四省區2022年財產險保費增速大幅跑輸GDP增速,其中,天津和西藏甚至還是負增長的情況。
展望2023年,財產險又能否在各地區高增長目標下,謀求更大的發展呢?行業共同看法是,或許能延續2022年的增長態勢,但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