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銳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一定會改變行業。但需要探討的是,科技到底如何改變行業。
2022年11月30日,美國OpenAI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發布。幾乎是一夜間,ChatGPT迅速爆火于全球互聯網圈。
而隨著《流浪地球2》中MOSS的推波助瀾,ChatGPT亦快速在國內普通社會公眾中掀起熱潮。
普通網友的評價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ChatGPT辦不成的”,而公關圈子里則流行著諸多蹭ChatGPT熱點的教程。
一時間,好不熱鬧。
科技圈大佬周鴻祎在一檔訪談節目中直言,“雖然言之無物,但回答滴水不漏,都是正確的廢話。這一點,很像我們人類,而不是機械地給搜索答案。”甚至斷言,ChatGPT對人類這種自然語言的充分的理解,可能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如此重磅級的科技,對保險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換言之,基于搜索功能和對人類語言的理解而存在的ChatGPT或者其他的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顛覆保險業。
在討論之前,我們可以先看看車險理賠。
理賠,消費者感知保險價值的最直接載體,亦是保險價值最核心的體現。
而車險作為強制性險種,又是行業與消費者高頻接觸的領域。
先看現實。據不完全了解,經營車險的頭部險企每年的車險理賠訴訟案件基本是以幾十萬件計。而司法判決,基本是圍繞產品條款(保險合同)約定,通過司法途徑厘清爭議焦點,對于有證據證明符合條款約定的就賠,反之則不賠。
也正是基于此,車險案件的處理人員,基本是各分支機構的理賠人員,畢竟車險案件的法律關系相對簡單清晰,理賠的觸發條件亦相對可量化。
就這個角度看,人工智能應大有可為,只需檢索合同條款、理賠標準、相關判決案例,即可快速出具標準化且準確率極高的結論,保險公司據此賠付即可。
但事實卻遠非如此。
日前,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眾號發布了一則視頻,名為《輕重》。
案例講的是大瀝人民法庭審理的一起道路交通賠償案件。機動車駕駛員陳志強駕車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將一位行人撞傷。
“看著腦子冒著血出來了,我真的好害怕他會死掉。”正是抱著救人為先的想法,陳志強第一時間將傷者送到了醫院并墊付了醫療費。
事后,陳志強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但保險公司認為,駕駛人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況下,駕駛被保險機動車或是遺棄被保險機動車離開事故現場,未在第一時間保護現場,故,保險公司不予賠償。
為此,庭審中,陳志強痛苦地發問:誰能告訴我,我到底怎么做才是對的。
保險公司的拒賠理由是否站得住?
“事故發生后,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況下駕駛被保險機動車或者遺棄被保險機動車離開事故現場。”
從彼時的商業車險條款看,拒賠并無不當,甚至可以稱之為標準答案。
但這起案件的背后卻是,如果晚送醫院5分鐘,傷者可能就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
幸而,有人的因素在其中。
最終,法院認為,駕駛人雖然沒有在事故后保護好現場,但應當考慮其離開現場的原因,是急于送傷者就醫,其并非故意肇事逃逸。因此,保險公司不得以此拒賠。
2020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機動車商業保險示范條款》(2020年版)中的免責條款,亦將“事故發生后,在未依法采取措施的情況下駕駛被保險機動車或者遺棄被保險機動車離開事故現場”改為“交通肇事逃逸”。
即以更嚴格的刑法入罪標準替代了簡單的人為判斷。換言之,經過一個又一個案例的校驗,在人的生命與金錢的比較中,我們選擇了生命至上。
如果是ChatGPT或者其他的人工智能,恐怕衍生出的無非是一個又一個的“老人不能扶”的價值引導。
也正是源于此,基于搜索、成于對人類語言的理解,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顛覆一個行業,顛覆一個時代,還是要看人類向其輸入了什么樣子的價值觀,需要看,通過反復的訓練最終是否可將其馴化為真正可以與人類共情的AI。
當然,ChatGPT以及其他的人工智能現在仍存在諸多問題,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缺點,但未來有無限的潛力。但就基于信任而生的保險業而言,真正地馴化AI并為我所用,想必是困難重重。
但可喜的是,對于連“正確廢話”都不能生成的保險公司智能客服而言,ChatGPT絕對是保險公司改善公眾形象的好機會。
< END >
BaoQi
投稿郵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