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險行業來說,2022年是檢驗競爭格局與龍頭成色的關鍵年,不少優質財險公司已用數據證明自身實力,突出競爭優勢。
(資料圖)
去年,車險保費剛需持續,雖然出行量減少一定程度會降低出險率、賠付率,但更為關鍵的是,頭部險企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實現費用率持續改善,凸顯出財險行業整體強勁韌性。另外,非車業務發展迅猛,行業的業務結構更為均衡。
展望2023年,多機構已表示看好情緒,認為大型險企仍握有規模效應下的定價及渠道優勢,成本控制能力較強;大型險企的業務結構更為多元,有望實現在市場競爭中的量價齊升。
科技賦能推進改革 成本控制優勢凸顯
2011年至今的一輪周期是車險市場化改革主導的周期,尤其是2020年實施車險綜改后,費率自主性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規定了費用上限,壓降了行業的費用率空間,更進一步限制了險企通過降價搶奪優質業務的手段。業內人士認為,想要在激烈競爭中獲得求生空間,險企須在成本端有效控制。
在車險綜改背景下,很多險企已有突出成效。比如新晉上市險企陽光保險旗下陽光財險常年來深耕風險定價,優化成本控制能力,培育了業內領先優勢。
在陽光財險創立初期,當時國內車險市場較為粗放,營銷人員的收入也主要來自銷售傭金,承保風險的問題往往被忽視。因此經紀人們會偏向承攬保險金額相對較大的大噸位貨運車輛保險,大貨車的一張保單金額可能高達數萬,對比當時普及量不高的家用轎車來說,一張保單的金額相對就顯得較少。
但陽光保險并不這樣認為,通過縝密的調研發現,汽車保有量一直在增加,粗放的車險模式不會帶來更長久的利潤,所以轉而采用“紅黃藍”盈利模式,通過對車輛種類與開車的人進行細分,進行精準的風險定價,依此給機構和營銷人員匹配不同的激勵政策,有效把營銷人員的市場活動目標聚焦到價值業務身上。
此后,陽光財險在“紅黃藍”盈利模式基礎上,加上對行業和客戶的理解,在2009年研發出了中國財險業內第一張“車險生命表”,運用數據分析及數字化工具,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運營效能和定價水平。為積極應對車險綜改的影響,陽光財險將傳統車險定價模型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升級形成“車險智能生命表”管理體系,并自2021年下半年全面落地實施,實現“一人一車一價”,提升了陽光的定價效率和準確性。
得益于陽光保險出色的業務品質管理能力和精細化的成本管控能力,陽光財險賠付率由2021年的66.6%下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64.3%,費用率也持續下降,2022年上半年達到34.5%。2022年上半年陽光財險的綜合成本率為98.8%。
陽光保險正是行業頭部險企的縮影,不斷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成本優勢,為企業長期經營貢獻著力點。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多家上市財險公司賠付率、費用率雙雙實現優化,行業格局更為清晰。
東興證券研報認為,自2020年9月正式啟動以來,我國車險綜改實施已滿兩年,綜改影響邊際減弱,產險行業賠付率抬升、費用率下降的幅度已逐步收窄,綜合成本率規模及結構已進入“新常態”,大型險企仍握有規模效應下的定價及渠道優勢,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盈利空間較為廣闊。
非車業務占比持續提升 業務結構改善助推新增長
為提升抗風險能力,近年來財險行業也不斷加強非車業務的發展,用更為均衡的業務結構打開增長天花板。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2022年上半年行業車險保費收入為 3976.34億元,占財產險總保費收入的49.50%,首次低于50%,非車險占比逐年提升。
以近年來增速強勁的農險為例,作為一種政策性險種,農險主要為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提供優質服務,發揮損失補償功能。據《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披露,以國際經驗法測算,農險保費規模于2025年將超過1600億元,2035年達到6000-10000億元。
挖掘這一較為新興、但具有長期潛力的板塊,險企也需在早期多元發力,構筑經營長效化機制,以分散承保風險。比如陽光財險截至2022年6月末,已獲取了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農險經營資質,區域風險會得到分散。另外,陽光還在擴大農險產品承保種類、通過科技賦能提升農險承保和理賠能力等,提質增效、降低風險。
機構分析師表示,多元化產品策略將為產險公司打開新的業務空間,同時在有效的定價策略和成本控制下,商業性農險、意外險、短期健康險等政策支持、需求旺盛、綜合成本率趨于穩定的非車險險種有望持續加大貢獻。
中金研報表示,2023年,受政策刺激以及供給需求兩側共同推動,我們預計意健險、農險、貨運險、責任險、企財險等非車業務保費仍將取得快速增長。
事實上,在車險長期利潤下行周期的預期下,財險公司發展非車險,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涉足者也應明白相關非車險所需要投入的財力和周期,遠比車險投入更長、更遠,需要體系化的、全方位的構建,從客戶真正的需求入手,專業制勝,大型險企或憑借自身硬實力及較早展開的多元布局優先展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