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單領域的規范工作持續進行中。11月1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以下簡稱“支付協會”)日前發布2021年度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以下簡稱“外包機構”)評級等級情況。從評級結果來看,本次參選的近9600家外包機構中,評級等級在C級及以上的機構數量超過七成。
另有第三方支付領域收單機構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在選取合作的外包機構時,會進一步參考評級結果,評級較差的收單機構將很難繼續展業。在分析人士看來,針對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評級工作已進入到了常態化、規范化階段。定期評級結果的出爐,既能夠及時反饋機構的服務水平,也能為金融機構選擇展業合作伙伴提供良好依據。
超七成獲評C級以上
(相關資料圖)
根據支付協會官網披露的信息,本次評級工作,共有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內的143家收單機構對9588家外包機構進行了評價,參評外包機構數量較上一年度增長7.42%,評級等級在C級及以上的外包機構共計7293家,占比76.06%。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所謂“外包機構”,是指經市場監管機構或國家有關機關批準成立的,接受收單機構委托、承辦收單非核心業務并提供相應服務的企業等合法設立的機構。近年來,為了規范收單市場以及收單外包服務市場的有序發展,針對外包機構展業的政策接連出臺,其中包括評級、備案管理機制等。
按照要求,外包機構備案后方可展業。根據過往支付協會披露的信息,在已被支付協會取消備案的60家外包機構中,至少35家持有評級結果,其中多數評級在C級以下。
一家被取消備案資質的外包機構信息
對于2021年度外包機構的評級情況,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評級主要是為了便于管理,通過制定相同的評價標準,對外包機構分類管理,不論是對外包機構還是銀行、支付機構等主體,都具備重要意義。
王蓬博進一步解釋道,對于外包機構而言,能夠在評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鞭策他們及時糾正,行業出清穩步進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也能提供有效的合作建議。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同樣提到,目前來看,針對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評級工作已進入到了常態化、規范化階段,定期評級結果的出爐,既能夠及時反饋機構的服務水平,也能為金融機構選擇展業合作伙伴提供良好依據。
減少收單機構核驗成本
在評級相關的公告中,支付協會也提到對外包機構進行評級的主體主要是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從市場實際展業情況來看,這兩大類金融機構也是外包機構最主要的服務對象。
基于銀行、支付機構廣泛的展業范圍,收單業務通常涉及到大量的線下工作。因此,銀行、支付機構往往會選擇外包機構進行合作,由外包機構開展特約商戶推薦、受理標識張貼、特約商戶維護以及受理終端布放、維護等工作,通過這一模式將業務延伸至不同城市,提高業務量。
這一模式下,外包機構以及業務員通常能夠按照交易流水參與分潤,準入門檻低,因此吸引了大量“玩家”參與其中,近年來收單市場迅速擴張。而層層外包后,支付機構對于外包機構的把控能力減弱,拓展商戶真實性、服務質量以及履約能力等均無法保證,甚至還有外包機構卷款“跑路”。
收單業務亂象頻出,銀行卡收單業務也成為近年來支付機構受罰的“重災區”。支付機構如何看待外包機構評級的情況,在選擇合作方時是否會參照評級結果?11月16日,北京商報記者也向多家頭部持有收單業務牌照的支付機構進行了采訪。
有支付機構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道,外包機構的評級,主要是根據從業機構的基本狀況、財務狀況、服務水平、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資質和能力進行評分。
“外包機構的評級結果能夠客觀地反映其經營情況、抗風險能力等,同時資質欠佳、管理能力薄弱、服務能力相對較差的外包機構也會在評級等級上得到體現,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前述支付機構指出。
前述支付機構表示,支付協會對外包機構的評級,是從多個維度對外包機構進行衡量,一定程度上能夠較為完整地呈現其總體情況。支付機構在選擇合作商時,肯定會優先考慮高等級的外包機構,這樣能夠減少收單機構對外包機構的核驗成本。評級較差的機構,也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注重提升服務質量與能力
對于評級工作的成效,支付協會在公告中也有提及。支付協會指出,評級覆蓋面和影響力持續擴大,為外包機構提供了較為公允的行業評價,有效降低了收單市場雙方的合作成本,提高了外包市場信息透明度,促進了優勝劣汰。評級工作對優質外包機構發揮了一定的市場推介作用。
根據歷年評級結果,2017年至2020年四年均參評且獲得B級以上的機構共117家,其合作收單機構持續增長,由2017年的498家增長至2021年的680家,累計增長36.55%。同時,支付協會引導收單機構與評級較差機構審慎開展合作。例如,2020年評級為E的外包機構為285家,市場退出率達到98.6%,促進了資質較差機構的市場出清。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根據支付協會官網信息梳理發現,近年來,參與支付協會評級工作的外包機構數量逐年上漲。2017-2021年的五年間,參與評級的外包機構數量分別為4029、4838、6561、8926以及9588家。
在蘇筱芮看來,參評外包機構數量不斷增多,反映出系統而透明的評級規則有利于形成明確的市場預期,能夠吸引有資源、有技術的優秀機構不斷加入行業。與此同時,末端機構的退出能夠充分體現出評級機制下的叢林法則,“有進有退”的良好機制能夠推動行業朝著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王蓬博認為,參評外包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加,一方面說明當前收單服務行業依舊存在活力,能夠創造財富價值;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收單服務已經成為依附于支付產業的下游產業,能作為底層基礎工具產生使用價格。
“這也能對外包機構作出提示,市場競爭激烈,要始終保持突出優勢方能取勝。同時,作為金融領域相關細分行業,外包機構也要遵守合規要求。只有在合規范圍內,持續提升自身服務質量與能力,才具備持久的生存空間。不然在一年一度的評價考驗下,很容易‘現出原形’,面臨差評窘境。”王蓬博如是說道。
支付協會則進一步強調,下一步,協會將通過自律檢查、窗口指導等方式持續督導收單機構審慎與低等級外包機構開展合作,增強優勝劣汰效應;并通過研討會、培訓交流等形式持續為收單市場雙方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引導外包市場主體守正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服務質效。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