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梳
產險公司與健康險的緣分,始于20年前保險監管部門那紙《關于財產保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但產險公司打開健康險經營的大門還需等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之末。
伴隨財險第一大險種——商業車險第二輪費改啟幕下的保費缺口,和各色健康國策相關鼓勵政策的出臺,及互聯網保險的崛起,令相對壽險公司擁有更好IT科技基礎的財險公司迎來了短期健康險經營的爆發。
(資料圖)
2016年、2017年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規模不過兩三百億量級,2018年后加速登上四五百億平臺。隨后三年狂飆至千億規模:2020年,財險公司健康險規模站上1100億平臺,2021年接近1400億元。
行至2022年上半年,這一數據超越千億達到1156億元,同比增長15.4%,明顯高于產險公司9.4%的整體業務增速,也遠高于人身險公司健康險保費的微增長。不過,固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相距巔峰期動輒百分之五六十、二三十的增速下滑明顯。
尤其是互聯網財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更是在今年上半年出現超過20個百分點的負增長。
再看2021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全面規范互聯網健康險業務,在政策引導下,互聯網健康險快速整改;和日前銀保監會財險部主任李有祥在《保險業風險觀察》署名發表的《加快財險業轉型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章提及的健康險聲音:
健康險不斷增長的剛性需求與長期以來非理性市場競爭的怪圈,引發市場主體、監管部門、行業相關部門對深化改革的極大期待。要完善健康保險體系,探索建立財產保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經營管理規則,推動保險模式由報銷給付型向服務型和報銷給付型相結合轉變,加快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服務融合發展,服務和支持健康中國建設。
可知走過高速增長的紅利階段,無論是市場層面還是監管層面,財險公司健康險經營都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回看過去幾年,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引發頗多爭議。
如經營層面主要集中在高速增長之下始終難見利潤的出現,這也是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的一重尷尬。
這讓短期健康險在相當部分的人眼中,成為虧錢的業務。
這一點從歷年的承保利潤即可看出:
2016年
財險公司健康險業務虧損16.54億元,同比減虧2.17億元,承保利潤率-6.31%;
2017年
達到27.80億元,同比增虧11.25億元,承保利潤率-8.09%;2018年這一數字則是20.38億元,同比增加7.42億元,承保利潤率-4.22%。
2019年
財險行業健康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升至104.7%,承保虧損額達到40億元;2020年險公司經營健康險業務超30%的增長率之下,依舊有著3.89%的承保虧損率。
《今日保》梳理了2021年主流財險公司健康險可入圍五大險種且保費過億企業的健康險承保盈利情況:
僅有個別險企實現承保利潤,其余幾乎很難找到可以盈利的財險公司。這意味著,大部分財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
不過,期間發力這一領域較早的兩家互聯網財險公司眾安在線和泰康在線紛紛實現了不錯的業務規模和利潤。
或許年度保費過百億的中大型財險公司可以投資收益彌補承保的虧損,但對更多中小機構而言將難以做到。是故,健康險經營車險化不脛而走。
再如百萬醫療、惠民保等熱門產品下的負面輿情不斷,也注定了更多的隱憂。
典型者,即在保費缺口、KPI、短期利益可預判的諸多因素作用下,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一度陷入價格戰,從最早的數百元到二三十元,藥轉保等非保險產品的涌現等都在極大沖擊保險市場的穩定秩序,引發行業輿情。
更嚴重的還有,地方政府紛紛入局后,在尚無法掌握更多地方醫療出險數據,既往病癥的放開、紛繁加磅的保險責任……試想未來一旦出現惡化的賠付率、大幅的連續虧損誰還可持續?這或許會是涉及社會輿情的問題了。
綜上,如果說往昔的高增長可在相當程度上掩蓋問題,那么如今高增長不再,負面輿情評價引發的對產險公司健康險經營限制傳聞,及其背后所隱藏的經營效益問題、服務能力問題、可持續問題等的集中涌現,是否已經清晰。這皆為當下財險公司健康險經營新階段的市場背景。
若剔除相關爭議,又當如何看待財險公司對中國商業健康險市場帶來的變量?
不同于北美發達保險市場,專業健康險公司當道,無論市值業績還是參與社會管理的程度,其健康險公司均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囤于不同的制度文化背景,國內商業健康險市場多年發展并不算快,尤其是本應當家的醫療險、護理險等發達市場的主力險種更是黯然多年,除了巨頭重疾險外,幾乎沒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健康險作為。
國內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健康險大發展,當以近年來百萬醫療、惠民保等出圈產品的誕生為始:不僅席卷全國,更喚醒更多國民健康保障需求,并在相當程度上催發了健康險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加速融合。如醫療科技、健康管理、醫藥器具等。在健康險創新方面,財險公司應起到了相當程度的推瀾作用,上述兩大國民級產品幾乎都由財險公司發起并大肆推行。
如果看財險公司在健康險方面的保額和人身險公司的保額對比,或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的一角。以銀保監公布的8月數據為例,財險公司健康險保額為1049萬億,保費1311億元;人身險公司的保額為673萬億,保費5176億元。
這亦是財險公司在健康險經營方面積極的一面。
如上,財險公司是否可以經營好健康險?在并沒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健康險經營主力的國內保險市場中,這會是個行業性疑問。
換言之,在中國商業健康險剛剛啟幕的時代,人身險公司和財險公司到底誰更適合經營健康險?財險公司如何才能去其糟粕避免短視的車險化趨勢?以短期險種經營為主的財險公司,又是否可以真正匹配需要長期主義經營的健康險?
《今日保》認為,在這一市場層面、監管層面,健康險經營皆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的背景下,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已經到了需要階段性總結與展望的時刻,到了必須找到發展的矛盾與問題,并提出可行解決路徑、措施建議的關鍵階段。
為此,10月14日《今日保》互聯網原創保險夜話欄目——《燕梳夜譚》第11期將特邀兩位對此有著深刻認知和豐富實踐的嘉賓:
明德(Milliman)精算咨詢合伙人蔣冠軍
泰康在線副總裁兼健康險事業部總經理丁峻峰
主持人:今日保研究院院長、《今日保》聯合創始人林瑤珉先生
與大家共論產險公司與人身險公司,到底誰更適合經營健康險?產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在經營健康險時分別該如何揚長避短?應該怎樣堅持長期主義地經營健康險?等焦點話題。
歡迎掃碼關注
提前留下問題,有機會在當晚獲嘉賓優先回答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